智库说 | 张君毅:不存在电动车孤岛的说法

2024-03-12
国际车企放缓电动化节奏有其自身原因,他们只是放缓而不是放弃。

文|智库君

近期,奔驰决定将原定在2025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推迟五年,并将在未来十年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奔驰的“反水”并非个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跨国车企都放慢电动化脚步,奥迪于去年底宣布放缓电动车推出速度;福特汽车今年年初突然宣布,关停所有电动车生产线;通用汽车则推迟了新工厂的开设计划。不仅如此,此前苹果公司放弃了酝酿了10年的造车计划,也让业内对电动车的前途表示怀疑。

回顾过去十多年,电动车在全球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动化也一度成为全球汽车业的共识。如今,一场前所未有的“逆流”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际车企放缓电动化战略的同时,中国电动车出海似乎又遭到“围堵”。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到近期有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追溯性关税,再到美国拜登政府对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进行调查,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通过一项新法律,禁止美国国防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6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该禁令自2027年10月开始。

针对当下热点,本期智库说,独家对话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全球汽车与工业品领导团队,中国及亚太汽车与工业品主管合伙人张君毅。

张君毅

核心观点:

  • 不存在电动化孤岛的说法。
  • 国际车企放缓电动化节奏有其自身原因,我们不必瞻前顾后,他们只是放缓而不是放弃。
  • 价格战导致了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战略性不盈利,或者另一部分长尾企业不达规模效应的亏损。
  • 在国际化进程中加快本地化生产以及提供对应有竞争力的纯电混合动力乃至燃油车产品,保证实现企业整体盈利性,实现新质生产力条件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智库君:电动车需求放缓、车企不盈利……您如何看待这种“逆电动化”潮流的背景和原因?

张君毅:在全球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对于电动汽车(EV)市场的未来展望整体不是特别乐观。一方面,此前对产能和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远远超出了全球市场对电动汽车的实际需求,使得各大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不得不考虑削减开支。另一方面,补贴退坡、电动汽车充电的不便、特别是在欧美以及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等问题正在引发当地消费者的一定疑虑,特别是电价高企的原因,抑制了消费。

不仅如此,电动车的供大于求,领先企业扩大规模,都导致了没有规模的以及市场份额的品牌正在出局,价格战导致了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战略性不盈利,或者另一部分长尾企业不达规模效应的亏损。这些虽然不会改变电动化趋势的大方向,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美厂商推进的速度。

智库君:跨国车企的战略性调整,对始终坚持电动化方向的中国汽车有怎样的警示和借鉴?

张君毅:从战略角度,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利用现有的竞争技术产业规模优势,在国家大战略下继续努力扩大优势;在战术上,必须研究特定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转换,适销对路,在国际化进程中加快本地化生产以及提供对应有竞争力的纯电混合动力乃至燃油车产品,保证实现企业整体盈利性,实现新质生产力条件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了解认清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做好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在日趋紧张复杂的市场条件下把握好进击节奏,有取有舍。

智库君:国际车企在电动化方面的集体退缩,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电动车的“围堵”策略,引发业内对于中国市场将成为“电动车孤岛”的担忧。对此,您如何看?中国是否会成为电动车“孤岛”?中国车企应该如何应对?

张君毅:不存在电动化孤岛的说法。我们发展电动化是因为大国担当,双碳气候责任、智能化等技术发展的要求以及解决中国长期能源结构问题,这些外部条件都没有变,而国际车企放缓节奏有其自身原因,也不必瞻前顾后,他们只是放缓而不是放弃,美国也是希望发展自身的产业链和当地品牌经济促进就业等。

各个国家的选择不同,但相信终极目标一定是可持续零碳化,我们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还是需要一方面认清形势复杂,同时推进电动化,保持多元化能源结构的能力,认清汽车行业百年变革的大势。堵不如疏,单纯堵的欧美国家企业也会作茧自缚,更何况如丰田戴姆勒等企业都是值得长期战略重视的。

智库君:在电动化的赛道上,虽国际车企有所退缩,但中国仍将持续加速。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3月5日,针对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不够快的问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表示,将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将考核利润变为考核技术、市占率及未来发展。这被解读为,国资委将对汽车央企政策“松绑”,对此,您如何看待?这会对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君毅:必须了解这些政策的动机和初心,要激励国有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障碍。国资委张玉卓主任以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举例说,“我们注意到,全世界汽车行业都是这样子,在燃油车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同一个集团对新能源汽车就不太容易心甘情愿地去全速推进。国资委出政策就是要破除障碍,单独考核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考核它的技术、市场占有率、未来的发展。”这是表达了国家的决定以及对央企在行业中的中坚表率作用,在重大战略面前,容不得首鼠两端,必须要考虑整体大局而不但是局部,此次产业革命是面向长远未来的变革,涉及到全球产业技术格局变化,也涉及到复杂不确定外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下,非常规发展未雨绸缪的必要性,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不仅要立住,还要发展变强,未来还要承担行业并购整合的牵头重任……

所以在此之前,必须练出专项能力,只有自身业务强,其他才有谈论基础,也如同健身,专项练习把一身赘肉给消耗掉,不能坐吃山空,得过且过。压力给到了,相信央企领导和团队的能力及智慧,大国重器必然能有所实现。

往期链接:
智库说 | 付于武: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不动搖!
智库说 | 梅松林: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是“外卷”
智库说 | 崔东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汽车解析
智库说 | 董扬: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
智库说 | 崔东树:对新能源车绝不应该悲观
智库说 | 赵福全:关于“新汽车、新物种、新业态、新模式”本质的再认识(下篇)
智库说 | 赵福全:关于“新汽车、新物种、新业态、新模式”本质的再认识(上篇)
智库说 | 何仑: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
智库说 | 中汽研:2024中国汽车政策之十大洞见
智库说 | 崔东树:2023年12月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分析
智库说 | 何仑:“国产保时捷”牵出车史旧案
智库说 | 钟师:全球汽车行业迎来又一次大转折
智库说 | 董扬:有幸正在经历世界汽车产业的第四次大变革!
智库说 | 安庆衡:产销突破3000万辆不等于形势一片大好
智库说 | 原诚寅:《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成为自主芯片上车应用支撑依据
智库说 | 陈玉东:CES,回到四年前!
智库说 | 崔东树: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4000万辆将是趋势
智库说 | 陈玉东:小米汽车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做好新车交付
智库说 | 董长征:主流车企转型的困难与机遇
智库说 | 沈进军:对小米汽车的渠道模式持开放心态
智库说 | 董扬:应继续支持短里程纯电动汽车发展
智库说 | 何仑:华为车BU成不了博世
智库说 | 华为长安战略合作升级,“智驾马拉松”中国战略性加速!
智库说 | 钟师:智能化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智库说|张君毅:中国汽车出海,三大底层逻辑、八大重要趋势
智库说|郑赟:中国汽车增长换“道”、生态变“法”、盈利有“术”
智库说 | 何仑:从零跑到蔚来,电车出海不应单打独斗!
智库说 | 沈进军:汽车“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经销商与主机厂关系需要重塑!
智库说 | 董扬:储能电池发展是长跑
智库说 | 何仑:威马坏了造车新势力一锅汤?
智库说 | 董扬:对欧洲新电池法的三个认知与三点建议
智库说 | 何仑: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仅仅是个开始!
智库说|何仑:中国汽车,“在一起”麻烦多!
智库说 | 吴松泉:关于新时期汽车产业中外合作的几点思考
智库说 | 探寻汽车合资新时代:从东风日产二十年看合资车企翻盘的机会和挑战
智库说 | 付于武:中国汽车要做出世界性的企业、国际化的品牌
智库说 | 从华晨宝马成立二十年,看中国汽车合资的过去与未来
智库说|赵福全:汽车供应链管理理论需要重构!
智库说 | 沈进军读新政:十四年打通所有堵点,中国二手车市场会迎来大爆发
智库说 | 对话安聪慧:极氪如何突围?
智库说 | 安庆衡:碳达峰目标为结束汽车业粗放式发展设定了时间表
智库说|六大维度看透小米造车
智库说 | “十四五”汽车税收改革至关重要
智库说丨三论自主品牌二次冲高:中国汽车在疫情洗礼下悄然质变
智库说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特斯拉无人可以复制
智库说 |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风口虽至,警惕盲目跟风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现阶段自动驾驶谈盈利是伪命题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智库说救市 | 付于武:给限购松绑,需要城市交通管理升级
智库说救市|安庆衡:放开限购可以分为六个层次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蔚来“补短板”的难度比特斯拉更小
智库说|王秉刚:给补贴退坡后的中国电动车十个建议
智库说丨安庆衡: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应充满信心
智库说 | 沈进军:汽车存量市场时代,需提高置换率拉动新车销售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董   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玉东 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负责人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杨殿阁 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首任院长
徐大全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原诚寅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金伟华 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
余   宁 蔚来资本合伙人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