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张 坤
2024年已然过去四分之一,中国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是自主品牌进攻节奏激昂,价格战和话语权的争夺愈加火热,另一方面,是日系品牌出现销量利润承压,“环比下滑”成为核心关键词。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之中,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那么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命运。那么车企究竟该如何破局?
丰田汽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继续深化本土化的长期主义实践,始终保持与中国市场的高度同频和共同发展,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布局给予市场和支持者们信心。
4月3日,丰田汽车宣布,将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首次展示两款全新的电动汽车,分别是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智享跨界和bZ FlexSpace Concept悦动空间。其中,"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由丰田与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共同开发,将由一汽丰田生产销售。而"bZ FlexSpace Concept"则是由丰田与广汽集团、广汽丰田、丰田中国研发中心携手打造,注重实用性的SUV车型,计划由广汽丰田生产销售。此外,新款丰田GR YARIS车型也有望亮相北京车展。
面对电气化时代的浪潮汹涌,丰田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进化”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的品牌基因,而是在继承“安心”“可靠”的品牌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面向未来的产品布局和战略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到丰田关于智能化、电动化未来发展的蓝图清晰而深远。
1
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低调而务实的丰田似乎一直沉浸在燃油时代的辉煌中,对电动化甚至是强硬的抵制态度。
难道丰田真的是如外界传闻那样反对电动化进程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仅从舆论场上了解丰田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不真实的。长期来看,丰田从来没有否定过纯电动,而是一直在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其反对的是部分企业选择all in电动化的战略布局。丰田深知,作为一家全球性的汽车企业,如果仅要用纯电动这单一的路线去满足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需求,以及整个汽车行业的碳中和问题,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丰田一直坚持着多元化的技术路径发展,其电动化战略包括了HEV、PHEV、BEV以及FCEV多条技术路线。这也是把选择权交给更多的消费者,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的责任担当。丰田也在技术布局上持续加码,不仅发布了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技术进一步向电驱深度进化在去年10月12日,丰田汽车还宣布和出光兴产将共同研发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技术,丰田计划于2027至2028年将固态电池投入量产。
不久之前,丰田还将旗下与松下合资的生产电池的子公司Primearth EV Energy(PEVE)变成全资子公司,以加强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掌控。此举也充分凸显了丰田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的承诺,其计划到2026年新推出10款电动汽车,预计年销量预计达到150万辆。
在今年1月,丰田还宣布将投入巨资研发一款颠覆性的“超级发动机”,决心以此彻底改变世界汽车业的既有格局。这一系列规划不仅证明了丰田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更彰显丰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坚定信念。
2
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当下最卷的市场之一,自主品牌的高速发展也让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和产品规划。甚至是有些企业只是慢了一步,就会让产品与同级竞品在智能化、电动化维度产生难以追上的“代差”。
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丰田进行了前所未有大刀阔斧地全面变革,决定大力向丰田中国放权。丰田中国的决策将不再按照以前向日本总部层层报备,丰田在华战略将不用请示日本总部,提出“以商品和地域为中心的经营新体制”。另外,丰田中国在国内的供应商本地化比例也大幅度提升。为了更能听到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声音”,丰田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研发体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研发体系。这也充分展示了丰田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和对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积极态度。
在拥抱变化的同时,丰田也在积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首先是与华为“强强联手”,在今年3月初,万众期待的全新第九代凯美瑞正式上市,采用了8155芯片来提升硬件性能,车机与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在人机交互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次的它不仅具备多语言混合、连续识别、声纹识别,而且还有面容识别的能力。这无疑是传统品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在华为赋能下,凯美瑞不仅在智能化维度全面升级,更是让热度与销量“更上一层楼”,也将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率先量产氢燃料电池动力的丰田,也在中国市场加速其氢能源布局。今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海马MPV车型7X-H搭载丰田和海马汽车共同开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与会嘉宾提供接驳服务。这也是丰田汽车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合作成果的正式首秀。今年6月,丰田在北京亦庄投资的氢燃料电池工厂将正式投产和运营。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跨国车企在品牌影响力、车辆的品质和可靠性上具有优势,尽管面对电气化时代的冲击,跨国车企在技术实力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并不能否认其车型在全球标准化和产品品质上积累的优势。在变革浪潮之下,丰田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在本土化研发能力上持续升,也将继续续写品牌在新时代的传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