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田的“烨”,我们有三个问题! GO车情报员 2024-04-18 我的好朋友X女士,在本田“烨”发布的第二天,给我转来了媒体群里,关于“烨”这个品牌名的最新官方解释。 总体而言,他们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要一个光辉灿烂,完全正能量的意思。谁也没有想到有心人就是这么有心,把说文解字,拆字算命等一系列老祖宗留下的街头赏饭技巧给发挥到了极致。让本田这个雄心勃勃的“烨”品牌,一夜之间,就烨不起来了。我们撇开那些玩笑调侃、撇开恶意恰烂梗,专注的来看看这个“烨”,也看看本田的新能源化到底是怎么一回子事,可能才真的符合这个行业的整体特性和专业性。按照这样讨论,问题就被简化了,无非就是:“烨”怎么样?是否看好“烨”?对于本田来说,“烨”有多重要?那么第一个问题是: “烨”在品牌发布的当晚,其实就已经推出了3款新车型,分别是“烨S7”、“烨P7”和“烨GT CONCEPT”。 如果对汽车产业足够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一款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到测试等一整个流程都是需要漫长时间的。而对于一口气拿出三款车的新品牌。要么就是蓄谋已久,要么就是别的地方不行了,换个牌子拿来凑个数。目前看来,第二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当然,我们也发现“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特别的本地化。比如,在开发的过程中,整个流程都由中国工程师团队主导,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90后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供应商的选择也非常的中国本土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巨头企业,一个是“宁王”宁德时代,另一个就是车机界的声量王——华为。对于日本汽车品牌来说,这是个非常难以做出的选择。对日本技术发展足够了解的人应该会知道。日本整个科技与技术树的加点模式,和整个地球的模式,其实是非常不同的。如翻盖手机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技术,在日本本土依然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甚至在这个“科技树”上,他们可以将点加到非常高的地步。持续进化,不断提升,进而等待时尚的轮回到来。 同样的,日本拥有动力电池全球排名中非常靠前的松下电池。同时,本田还早已与全球数码电子产品巨头索尼,联合造车了。但他们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以及华为的一些相关技术,除了本地化生产的采购和应用成本更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他们更知道什么样的电池代表了电池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以及什么样的人机交互科技,是中国消费者目前适应且需要的。而中国市场,显然就是这个能够快速激发技术进步的,超卷的市场。正如活动现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介绍称:此次本田中国发布的全新品牌“烨”,是完全以中国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品牌。 当然,年轻团队的设计所带来的,是更为超前,或者说激进的设计风格。显然,那个红色铺满座舱,左右后视镜用流媒体摄像头代替,以及那个超级有赛车感的异形方向盘,都是流于表面的,肉眼可见的激进化代表。最终,究竟产品是什么样,是否好用,是否会变,是否会出人意料的受到市场的追捧,目前都不好说。我能说的只是,至少从目前来看,本田给予了中国团队,中国合作伙伴,甚至中国市场足够的尊重。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是否看好“烨”抛开迷信层面的问题不说。我认为“烨”至少从目前的产品方向来看,风格是有一个巨大转变的。如果我们对于日系汽车品牌新能源的研发历程足够了解,就会发现日系品牌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新能源保守与激进的两端。如果说丰田章男长久以来,一直保守地抱持着混动模式不撒手,并激进地攻击以电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产品必然失败,是体现保守与激进两端的最明确证明。那么,可能本田走得要比丰田更为激进。 本田是日本最初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的车企。相较于研发e-Power这种奇怪燃料路径的日产来说,本田的目光不知道远到哪里去了。但他们在发现,氢燃料的运输和储存问题,在现阶段的材料环境下无法克服之后,果断地放弃了研发。并在三年前,依靠e:N(也就是后来的极湃)这个品牌的支持,推出了挂着本田标的电动车。但我们会发现这个品牌旗下的电动车,有一个特别保守的打造逻辑——提供像燃油车一样的驾驶感受。说实话,这不是一个不好的,或者错误的产品打造逻辑。因为在当时,电动车的制造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不成熟包括了底盘的不稳定,制动能量回收大大降低乘坐舒适性,有些人甚至坐久了电车就会晕车等等问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打造一款模拟燃油车驾乘体验的,舒适、平稳的电动车,其实是一个特别正确的战略。 但核心的问题在于:其一,提供舒适驾驶体验,并不能消除关于补能焦虑、续航焦虑、以及安全焦虑中的任何一条。也就是没有抓住核心矛盾。其二,舒适体验很多时候,也依靠车内的豪华程度、科技程度来体现。那种过于简陋,不知是为了风格,还是成本而进行的各种简配,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无法提供舒适的感觉。也就是说,从氢燃料电池转回电动车的本田,实际是从激进转回了保守。而如今,从“烨”既用中国团队,又用年轻团队,还用中国供应商,并搞成赛车激进风等等要素来看。它们又从家用简陋风,转向了激进风。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我其实没什么底。既然市场表现很难预测,我们现在只能从行业或者企业的角度来看,提出第三个问题: 对于本田来说,“烨”有多重要?其实,几乎是“烨”发布同时,我就去问了相关公司的朋友。这个新品牌诞生之后,过往的e:N或者极湃这个品牌,该何去何从。他给了我一个耐人寻味的表情,却又什么都没说。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烨”与e:N的最主要差别,是平台。一个在未来负责前驱车的制造,产品主要以中、小型车为主。而“烨”品牌车型采用全新开发的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Architecture W)。看起来好像区别挺明显的,但其实W 架构,也会在e:N系列的第三款产品上应用,并在不久之后的北京车展亮相。本田历来喜欢玩这种平衡的游戏。比如,e:N这个东西,其实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各有一套。同样的,在“烨”这个新品类上,此次出现的三款车,除了一款Concept之外,也有一款是需要在东风本田的体系内生产的。如何摆平两个合资公司,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给意见的人多了,执行起来就会变得零碎。比如,这款车由中国的工程师团队来研发制造,但营销团队的影响力,包括定价、宣发、传播等一系列市场类的工作,才是真正影响这款车能否走好,卖好的核心要素。 “烨”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新能源车现状,或者中国新能源传播体系的现状,才想出的名字。并无褒贬,但一定会引发争议。当然,如果非要脱离开一些庸俗的趣味来看,“烨”的出现,更多是为本田2035年整个品牌实现100%电动化,加了一把力。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的市场上,不管你究竟喜欢什么,但只要是有人买的产品,你就必须得持续、稳定、高品质地提供。而e:N显然没能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务实,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有康庄大道走,我是建议本田不要热衷于玩平衡。多方都要兼顾,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都没顾上。当然,也有可能最后顾上了,那就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