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摧毁欧洲锂电产业链

2024-07-29
建约EV预测 新能源汽车研究和预测系统
点击了解 产品介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战结束后,以原子能、电子科技、太空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四大尖端产业迅速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


在三次工业革命中均处于第一梯队的欧洲地区,生产效率实现跃升,社会财富开始迅速累积,带动社会福利大幅提高。


原本在劳资矛盾中水深火热的工人阶级,在福利、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也从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会说话的工具人”,逐渐拥有了政治话语权、企业管理权以及与资方谈判的能力。


贫苦的工人阶级由此蜕变为欧洲中产阶级,其社会诉求也逐渐由原来的“吃饱穿暖”变成了“追求精神理想”。其价值观从关注自身生存,逐渐演变为关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


(1831年受尽压迫的工人阶级掀起法国大革命)


反战、女权、LGBT、环保等社会运动,逐渐在欧洲境内取代原本的劳资对抗。其中,尤其是环保,已成为欧洲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且最具“欧洲特色”的社会运动。


伴随着环保意识的兴起,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各类环保组织开始在不同国家“野蛮生长”,其“关注地球与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观恰恰迎合了精神需求”无处安放“的中产阶级。


历史是有规律的。

与过去代表劳资两派利益的左翼与右翼政治团体相似,欧洲各地的环保组织在统一的观念下逐渐实现联合,衍生出以“欧洲绿党”为代表的政治群体,在21世纪初初逐渐壮大。

环境保护,在当今工业化社会中当然非常重要。但欧洲环保组织却在发展中逐渐黑化,并愈发极端。其核心诉求也从刚开始的“修复工业带来的污染”逐渐演变为渲染各类工业活动所带来的“恐怖危害”。

理应支持新能源产业的一群人,如今却成了欧洲新能源产业的最大阻碍。

(1977年,欧洲船员组成绿色组织反对核试验 图片来源:greenpeace)


秉承着“为了环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畸形价值观,欧洲环保组织开始了对于当地环境近乎疯魔般的“无差别保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无论是什么产业,只要破坏环境,就不行。

从特斯拉柏林工厂被暴力袭击,到欧洲两大锂矿被迫流产,再到巴斯夫芬兰工厂六年努力毁于“环保”。欧洲环保组织在“摧毁”欧洲电池产业链上,是不遗余力的。

基于此,本文将试图理清两个问题:

  • 欧洲环保主义,是如何将本土动力电池产业多次扼杀于摇篮之中的;
  • 欧洲电池企业失败的具体原因;



7月21日,塞尔维亚、德国与欧盟签署一系列协议。协议规定,允许欧盟成员国和欧洲大陆重要汽车制造商获得塞尔维亚的锂矿承购权。


作为欧洲最大的锂矿项目,塞尔维亚的贾达尔锂矿被视作欧洲动力电池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关键。


但从当下来看,即便武契奇力排众议,为该项目的审批保驾护航。但欧洲境内的电池企业,似乎已经等不到这个项目的商业化投产了。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针对锂矿项目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balkaninsight)


时间回到2004年,英国矿业巨头力拓集团在塞尔维亚西部的洛兹尼察市(Loznica)附近,发现了“钠-锂-硼复合硅酸盐”的物质。


这是一种未知的全新矿石品类,后被力拓命名为贾达尔石(Jadarit)


该矿床中,贾达尔石的资源量高达1.36亿吨,且锂、硼含量极高。这一发现标志着贾达尔河谷(Jadar Valley)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锂矿项目之一。


而国土面积仅为8.83万平方公里的塞尔维亚,也一跃成为世界锂矿排名第11位的国家。


据力拓测算,贾达尔锂矿正式商业化生产后,将年产5.8万吨电池级碳酸锂。按照平均每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为60GWh测算,贾达尔项目的年产量将支持世界近180万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


同时,力拓承诺将在该项目投资24亿美元,并每年向塞尔维亚相关供应链产业注入约2亿欧元,并帮助塞尔维亚的GDP增加1个百分点,同时给洛兹尼察市财政预算每年增加60-70%。


保证本土电池企业上游稳定供应的同时,又可以帮助地区提振经济发展,无论是对于整个欧盟范围内的电池企业还是塞尔维亚本国政府,这都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但贾达尔锂矿的所在地——洛兹尼察市的戈尼耶内德尔吉采,是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小城镇。


该地区农户一致认为,大量生产硼酸、碳酸锂的矿山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危害,进而破坏该地区主要产业。


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矿山开发,点燃了欧洲环保组织的怒火,抗议活动从戈尼耶内德尔吉采一路扩散至塞尔维亚首都。


2021年4月,数千名环保人士冲向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宪法大楼,并封锁相关道路,强烈抗议贾达尔锂矿项目的开发,要求塞尔维亚政府撤销该项目的许可,将力拓清退出该国市场。


基于以上诉求,环保组织联合当地群众发起联名请愿。截至当年6月10日,已有超过11.04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字。游行活动在欧洲环保组织的推动下,逐渐蔓延至力拓的柏林办事处以及英国伦敦总部。


普通群众激情慷慨,该国著名网球明星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也在其社交平台上声援抗议群体,并评论称:


“清洁的空气、水和食物是健康的关键”。


(塞尔维亚反对力拓开发锂矿项目游行 图片来源:德约科维奇社交账号)


庞大的反对群体,让塞尔维亚部分政治势力抓住了机会。该国绿党领袖莫拉莫凭借对贾达尔锂矿项目的反对措施,一举在国会票选中取得了4.7%的历史最佳成绩,并顺利将“绿色发展”议程写入该国发展目标之一。


体制内遭绿党势力反击,体制外环保组织的声浪愈发高涨。


2022年1月21日,出于舆论压力,塞尔维亚政府被迫吊销了力拓在该国的勘探许可证。塞尔维亚总理阿娜·布尔纳比奇(Ana Brnabić)当天表示:


“塞尔维亚已经全面停止了力拓的贾达尔锂矿项目。我们满足了环保人士抗议活动的所有要求。就贾达尔这个项目而言,已经结束了。”


作为力拓旗下唯一一座有商业化前景的锂矿项目,在被否决的当日,其澳洲股价应声下跌4.1%。


也正是这一年,西欧最大的锂矿公司英国塞瓦纳资源(Savannah Resources)表示,公司向葡萄牙环境署提交有关巴罗佐(Barroso)锂项目露天锂矿环评以来,已过去了整整两年。


(巴佐罗地区反对锂矿开采的横幅 图片来源:greeneuropeanjournal)


作为西欧地区最大的锂矿项目,巴罗佐锂项目预计年产能为17.5万吨锂精矿,可支持50,000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生产。根据塞瓦纳资源的申请报告,该项目将修建4个锂天矿场,占地面积约为1,465 英亩,其中四分之三为当地社区私人土地。


葡萄牙环境署于2021年4月初步批准了该项目立项后,在葡萄牙当地发起了公众调查。不出意外,结果该项目遭到当地强烈反对。


由于民众反对情绪过于高涨,迫于压力,葡萄牙环境署一把手大卫·阿彻(David Archer)引咎辞职。


除群众抗议外,巴佐罗锂矿所在地葡萄牙博蒂卡什(Boticas)的市长Fernando Quieroga也发表言论,公开叫板联邦政府:


“我们从一开始就反对锂矿,这个项目会影响我们社区群众的健康。”


在全国阻力之下,从2022年7月6日开始的项目审查至今依旧无任何进展。而Savannah公司官网对于巴佐罗项目的勘探进展更新,也永久停留在了2019年。



截至今日,欧洲境内没有任何一座商业化生产的锂矿。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供给关系最为脆弱、投产进度最长的环节,欧洲市场交了白卷。


而两座大型锂矿的关停,也成为欧洲电池产业全线崩溃的注脚。




要环保还是要发展,这个问题困扰了国际社会多年。


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时,各国就一直在探寻一个答案:


如何在不影响全球或区域环境问题的情况下,找到减少贫困、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


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未解难题。


而在欧盟地区,从德国制造4.0到法国的再工业化,老牌欧洲制造强国力求通过制造升级提振经济发展的策略,在全欧环保意识强烈的背景下,上述国家面临着同一难题:


工业发展可以完全规避环保问题吗?


当然不能了。


但这又与国内广泛的环保诉求相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民主、人权、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的欧盟,出现了第一个矛盾点:


环保政策往往先于产业发展。


这也引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欧盟境内的电池企业没有实现规模生产,没有有效的降本策略,没有完整的供应链支撑,在其脆弱的萌芽期就套上了“环保枷锁”,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电池难产的局面。


我们就以欧盟理事会于2023年7月颁布的《新电池法》为例。


该法案对电池中有害物质做出明确限制,强行要求企业对产品碳足迹进行披露,对电池回收提出具体比例要求,以及对电池产品的耐久性、安全性提出具体规定。


这一法案颁布时,国内绝大部分声音都对国内电池企业表达了巨大担忧。但是个人认为,该法案对中国电池企业是利好消息。


因为从成本方面来看,在欧洲境内电池企业“外部无增量需求,内部无有效供给”的情况下,新建厂房的基础投资、产线的设备折损、供应链物流以及俄乌战争导致的欧洲电价飙升等问题,都在对脆弱的“电池新势力”施加巨大的成本压力。


新电池法的颁布,无疑是压死欧洲“电池新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促使电池企业在环保生产方面提升投资成本,进一步锁死其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又对其发展规模制造又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当然,欧洲电池产业链面临的问题也并不只有“政策过于先行”这一个问题。面对“要发展还是要环保”,欧洲环保组织给出了与欧盟相同的答案:


先环保,后发展。


而被欧洲环保组织“攻陷”的也不仅仅是两座锂矿,欧洲地区从正极到整车,都曾被其重创。


我们从宏观视角看,遭受破坏的并不仅仅是这几个单一项目。


欧盟电池产业链的不完整性以及相关劳动力的缺失都是其发展困难的原因。但追根溯源,也正是由于环保组织的一次次破坏,使欧盟错失了一次次壮大产业链规模以及发展劳动力的机会。


2024年4月11日,巴斯夫裁撤了其芬兰哈贾瓦尔塔(Harjavalta)正极工厂的所有岗位。其管理层表示,当地政府对于该工厂长达六年的许可流程,使得公司非常痛苦。在接下来的6个周内,双方将对该工厂进行最后谈判。


而该工厂投建缓慢的原因,与上文的两座锂矿遭遇的难题基本类似——环保。


作为在全球正极产业中专利话语权最大的厂商,凭借手中三元专利收割全球的巴斯夫,面对欧洲环保组织的攻势,也难以招架。但巴斯夫与上述两座欧洲锂矿遭遇的问题略有不同,芬兰环保组织并没有组织大规模游行,也没有对其工厂建设进行暴力阻拦。


芬兰环保组织仅用一纸诉状,就将这家百年化工巨头上亿欧元的投资彻底摧毁。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


巴斯夫与芬兰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达成合作,后者作为手握全球三分之一镍金属产能的有色巨头,将以其哈贾瓦尔塔工厂(欧洲唯一一家一体化工厂)为生产地,为巴斯夫提供镍、钴金属。


随后,巴斯夫宣布在芬兰哈贾瓦尔塔投建前驱体(pCAM)工厂。该工厂将作为其德国施瓦茨海德正极 (CAM) 工厂的原料来源,产能可支持约400,000辆纯电汽车的生产,实现重要原材料的本土供应。


(巴斯夫芬兰工厂鸟瞰图)


2020年初,芬兰政府初步批准该工厂进行厂区建设。但两个月后,芬兰环保组织表示抗议,其理由依旧“老调重弹”:该公司处理硫酸钠废物的计划“不够充分”,前驱体工厂生产的粉末对当地居民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


芬兰环保组织随即对巴斯夫提起诉讼。想必结果大家基本能猜到:

哈贾瓦尔塔地方行政法院取消了巴斯夫的临时许可证,随后便进入了漫长的审查期。


从4月巴斯夫启动与芬兰政府的最后谈判,至今芬兰前驱体工厂再无任何消息。该工厂告吹基本已成定局,而这次事件影响更大的则是其德国正极工厂。


自2022年投建以来,巴斯夫德国工厂在缺少原料供应以及欧洲电价飙升的背景下,也未有实质性商业进展。


在全欧洲整车企业电动化放缓之际,巴斯夫欧洲正极供应链布局也基本已成泡影。


想必大家会有疑问:

为什么百亿投资的重点项目会被区区几百人破坏?


因为这就是欧洲政治体系的一个特点。


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的发达国家,居民在政治体系中有着极高的话语权。地方政府在审批一块国家土地用途之前,许可申请必须在当地提前公示,并召开听证会,邀请当地居民委员会参与讨论意见。


(欧洲气候保护妇女组织在听证会后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CNN)


众口难调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手段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项目开展前期就容易出现像贾达尔锂矿、巴斯夫正极工厂这种政府决策与居民意见左右互搏的局面。


在当地政府召开听证会时,如果居民委员会超过半数投出反对票,那么这个土地审批就不会通过。


在整车方面,特斯拉在柏林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欧洲环保组织极端化的典型案例。


2020年1月,在特斯拉柏林工厂开工之际,欧洲环保组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滑稽”的问题:


特斯拉工厂开工会不会影响蝙蝠冬眠?


特斯拉当然知道环保组织在欧洲地区的威力。迫于舆论压力,特斯拉不得不挖掘了一个二战时期的地下掩体,并在媒体的见证下把蝙蝠迁移到了掩体内。


尽管满足了环保组织的诉求,但他们仍然不想放过特斯拉。


2020年年底,欧洲两个环保组织联合向特斯拉再次发难。其向政府举报,特斯拉柏林工厂的土建工作摧毁了大片森林,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即便特斯拉在开工之前就拿到了环保部门颁发的伐木许可,但工厂建设仍然因为该举报而被迫叫停。


一年后,德国环境协会又向德国环境局起诉勃兰登堡政府,称特斯拉超级工厂每年140万立方米的用水量,对该地区的地下水位造成了威胁。


三番五次的环保阻挠,叠加欧洲疫情反复,“成功”将柏林工厂原定于2021年中旬的投产时间,延期至2022年1月。


随后,柏林工厂迎来了短暂的平静。随着2022年3月柏林工厂首批Model Y交付,硅谷钢铁侠也在仪式上露出了笑脸:欧洲市场,终于要跑通了。


但当时的特斯拉,对于柏林工厂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尽管拿到了欧盟数亿欧元的电池创新补贴资金,但特斯拉4680电池在当时的各种生产难点已经开始显露,欧盟地区如同“恐怖袭击”般的环保活动,多次阻碍工厂正常运转。


正常生产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更别提新工艺的攻关了。


而在2022年,美国正式颁布IRA法案补贴。欧洲环保问题重如泰山,而美国本土补贴政策即将落地,两个因素叠加促成了特斯拉将柏林工厂所有电池产线迁回美国。


特斯拉4680产能的转移,也使欧洲电池产业链失去了唯一具备竞争力的链主。


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属于柏林工厂的“绿色风暴”,还远未结束。


2024年2月,柏林工厂扩建工作遭遇当地居民一致反对,原因是特斯拉新工厂设施将破坏1000公顷的森林;


2024年3月,在柏林扩建方案基本落地后,遭遇德国Vulcan环保组织袭击,多根电缆损毁,工厂被迫停产;


2024年3月,德国环保人士在特斯拉扩建场地搭建木屋居住,以此抗议其扩建行为。


(柏林工厂抗议者计划长期居住在树屋中 以对抗特斯拉的扩产活动 图片来源:Drive Tesla)

在被问及柏林工厂扩建方案的实施情况时,勃兰登堡州有关发言人草草留下一句:


“我们支持扩建,但是后果需要特斯拉自负。”


不知道在听到这句话后,马斯克是不是开始怀念上海工厂极速落地的那10个月。




回顾欧洲动力电池从2020年起步到如今全面拉垮的四年,失败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 环保主义频繁干预企业正常运转;
  • 政策与产品没有协同:环保政策过于靠前;
  • 动力电池产业全部集中三元路线,本土没有高性价比整车产品。

欧洲电池品类单一的问题,目前只能依靠中国企业解决。而前两点问题,均是由“环保”引起,其结果就是欧洲本土供应链的几个重要环节,目前仍处空白阶段。


我们看当下的欧洲电池企业。其中,被冠以“欧洲宁德时代”的Northvolt,从2021年下线第一块动力电池到如今,其产线依旧为MWh水平,总体产能利用率不到9%,距离其规划2024年产能达到16GWh的目标,中间隔着一条银河。



而另外两个欧洲新贵——大众旗下的PowerCo,奔驰、Stellantis、道达尔合资的ACC,目前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其中,PowerCo推迟了总体规划产能的达产时间,并取消了德国电池工厂20亿欧元的投资;ACC在完成法国杜夫兰工厂的投建工作后,暂停了德国与意大利的工厂建设。


三家动力电池企业虽然境遇各不相同,但是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基本类似:


  • 无法保证本土供应链的稳定供应(投产最早的Northvolt供应链基本全部依靠中国本土),导致产能爬坡不稳定;

  • 无法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导致新能源产品在与燃油车的价格竞争中失败。

从供应链方面来看,作为最重要的三个环节,锂矿方面,欧洲两个无限逼近商业化的项目已经基本被欧洲环保主义判了死刑。


而锂盐与正极作为化工产业,高能耗、化工废物、工厂排污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注定了化工在欧洲环保群体心中天生就带着环保原罪。


目前,锂盐方面欧洲基本没有产能。


正极方面,巴斯夫正极产业链早就名存实亡,全欧只剩下优美科波兰工厂苦苦支撑。


但优美科又做不了磷酸铁锂。因此,在欧洲整车企业急需降本的背景下,欧洲正极从供给侧来看基本也处于空白阶段。同时,失去了特斯拉4680产能的德国,供应链方面除了柏林工厂周边的几座锂电仓库与物流公司外,再也没有引入到新的锂电企业。


负极方面,人造石墨作为高耗能化工产业,“环保问题”仍是其主要障碍。从短期来看,负极产能在欧洲也基本没有落地可能。


目前,欧洲锂电主要几个供应链环节基本为空白市场(隔膜、电解液集中于波兰、捷克),欧洲本土电池企业发展困难也是情理之中。从中短期来看,没有任何崛起的可能性。



结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017年,在布鲁塞尔的电池产业发展峰会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提议成立欧洲电池联盟。


他站在台前高呼:“汽车是在欧洲发明的,我相信它也必须在欧洲进行升级。”


(欧洲电池联盟第七次高层会议)


但随着欧洲环保组织对于产业链的破坏,叠加2020年的新冠疫情,本来打算将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的欧盟,计划已然落空。


再问一遍,要环保还是要发展?

要发展,我们要发展。


2023年,欧盟总体GDP同比增长仅0.4%,其中德国2023年下降0.3%,法国只增长了0.9%。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跟随美国意愿的欧盟切断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引发地区能源危机。


好日子过惯了的欧洲民众,面对着国内经济疲软、能源价格飞涨的现状,对于环保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随着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落幕,欧洲左翼绿党议席从72席大幅缩减至52席,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扩大的右翼政治势力。


饭都快吃不上了,谁还跟你谈环保。


但经济政策可以回头,意识形态可以回头,产业链建设再也无法回头了。


错失了最佳发展期的欧洲锂电产业,面对着空白的产业链,全线崩溃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微信:gusjiang1120,添加请备注公司、职位)





“建约EV预测系统”定位为新能源汽车研究和预测系统,为企业客户提供第三方趋势预测服务,包含:EV销量预测、产业趋势分析和产业沙龙服务三大部分内容。


购买咨询:
王子儒   微信:13911369856
 
详情参考官网信息:www.evyuce.com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