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来科技日上,我们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未来?

2024-07-30
上周六的蔚来科技日,也就是NIOIN,对蔚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简单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让我们认知到,蔚来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

所以,李斌是很重视的,他的团队是很重视的,乃至于下面坐着的那一班媒体,尽管可能并不完全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但下意识地也会认为这是一场相当重要的发布会。

逻辑上没有错,科技日的使命在于,他们并不需要对现行的商务政策负责,也不需要对目前的产品销售政策负责。更多的时候,他们对品牌的未来负责。
这就是为什么李斌和他的同事们要拿出流片(就是试生产)成功的5nm神玑智驾芯片,SkyOS天枢全域操作系统,全新基于AI大模型能力全新升级的Banyan3,和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 NWM(NIO World Model,蔚来世界模型)。

这些技术与硬件,有些是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在蔚来的产品上逐渐应用的。比如Banyan 3,就有望快速让NOMI进化成长。比如流片成功的神玑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逐步开始量产。

而有些,则并不见得能够很快的实际应用。

李斌是很清楚知道如何为蔚来的未来做打算的。比如在后期的采访中,我们会发现在他的理念中,首先要保证企业的投入有60%-70%在研发之上。同时,对于研发的收益,他也秉持的是一个规模化的概念。也就是规模越大,研发的成本就被摊得越薄。

所以,在整个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李斌明确的告知我们:“蔚来即使卖到一年一千万台,在基础研发方面的这种投入也不会增加太多,这就是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平台化做得特别好的好处。”

其实这个逻辑在此前的换电项目中已经被验证是可行的。比如,目前蔚来汽车与电池包已经“解耦”了,“都只用一种规格的电池包,甚至将来电池形态稳定下来了,高压平台稳定下来了,四五代车型都可以用通用的电池包”。

而这也就是蔚来如今推出芯片,推出全栈架构,推出智驾模型,推出人机交互模型的初衷。未来,蔚来包括乐道,乃至可能的,传说中的第三品牌,乃至可能想要使用这些技术与硬件的品牌,都能够互通使用。这是成本最低的开发模式与逻辑。

当然,底层的开发逻辑对,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更多时候我们要看的是,他们选择的路径对不对。

那么,蔚来的路,对吗?
如果你不能很快的get到SkyOS天枢这套东西,究竟是怎样的全栈,其实可以参考下大家都在攻克的SOA架构。其实,天枢这套架构的逻辑,基本上来源于此。
先要做的,是将智能汽车所需要的的各个功能模块来进行整合。这样的整合其实要打破的就是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互不统属互相不协调的问题。

首先,互相不协调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车辆的智能驾驶与数字座舱之间,其实就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同样的,车辆的信息交互功能,与动态调整的底盘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影响统属性的最大障碍,其实是车辆算力的调用。

也就是说,需要一块芯片能够支持几个互不统属的域之间进行高速的、独立的运算。其实浪费的是车辆的算力。而当车辆处在算力不够的基础上,就会出现卡顿、甚至死机的问题。对于智能汽车来说,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是非常致命的。因为驾驶者已经高度依赖集成度更高的车辆了。完全回到手动,其实是一个非常让人崩溃的使用体验。

所以,要么无休止地加大算力,要么进行统属调配,虽然功能不同,但统一进行指挥,可以最大程度上地将算力集约化,更高效、也更省成本。
尤其,对于如今的智能汽车来说,对AI人工智能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所以对蔚来而言SkyOS天枢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多域融合的智能架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融合了AI智能的架构体系。

按照蔚来的说法,SkyOS·天枢作为面向 AI 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具备高带宽、低时延、大算力与异构硬件、跨域融合、灵活持续进化、高可靠性、信息安全七大特性。同时,其还能够在底层打通智能硬件、计算平台、通信与能源系统,实现对车联、车控、智能驾驶、数字座舱、手机应用等全域应用的统一管理与协调。
而刚才我们所说的,流片成功的神玑 NX9031将会在智能驾驶领域为蔚来的汽车产品提供更为强大的算力。最终要实现的,是与软件、算力与算法的紧密融合。

也就是说用算力更高的芯片,以更高的效率实现整车向人工智能化方向的推进,是蔚来在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论是芯片还是全栈的架构,都是为了这个方向而做出的努力。

所以,现在要看的是人工智能,究竟要怎么智能了。

蔚来的AI,究竟是怎样的AI

目前来看,蔚来的几乎所有能够接触到的汽车核心功能,都已经有了AI的布局。

比如,蔚来的AI智能底盘,就会采用全栈的自研底盘架构。同时,刚才提到的人机交互体系下的NOMI,也同样依托于Banyan 3的情感智能,基于AI大模型能力和原生智能系统,打造出全新的 NOMI GPT 架构,加速 NOMI 进化成长。更重要的是,蔚来率先引入 NOMI Agents 多智能体架构,重构 NOMI 的认知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加速座舱体验从「单点功能」向「主动智能」进化。
除此之外,蔚来 SkyOS-C 数字座舱全栈架构及多个 AI 模型上车,催生出全新 AI 原生应用及个性化的服务和生态。蔚来数字座舱实现了和自身服务能力的打通,比如可以通过 NOMI 预定代驾、预约售后服务等。

这些功能其实原本都有,只是依托于AI技术,让他的集成化更高,更重要的是使用更方便,也与整车的关联更为紧密。

但这些并不是蔚来AI的最重要功能组成,更重要的是——NWM。

如果说,截止到前一段时间,L2仍然是一个拦在所有人面前,无法突破的天花板,那么如今这个突破的时间节点已经到了。

首先是在更早时候,多家车企拿到了L3在制定区域道路的试验许可;然后是特斯拉的FSD明确了将在不久的将来被引入中国市场;而后是依托于百度智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开始对有人驾驶的车辆进行冲击,并从武汉开始向其他大型城市进行辐射,需要通过智能AI大模型实现的智能驾驶将会快速普及。

而蔚来正在做的,是通过让AI模拟人脑的运行规律,在一个平行的时空中,进行模拟与试验。
按照蔚来的理解,NWM能够基于真实视频进行重构,“想象”出一个平行世界,并且生成各类天气、各类时段,各类路况的场景。在NWM的脑海中,每0.1秒就会生成216种可能的轨迹,并对每一个轨迹进行评估,选出来最好的。

在这种模拟的过程中,NWM将会生成非常复杂的变化,同时又要符合动态和静态的物理规律,对于时空的理解也要更深。

在某些特殊场景中,例如看不到前因后果的刮蹭事故,也可以让模型穿回到事故前的三秒钟,让它学习如果遇到这种场景可以怎么做。目前看,NWM只是看了视频,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踩急刹车。

当然,这样的模拟,自然要从现实世界中寻找到可用的数据来进行输入。而采样的范围,是否足够广,决定了NWM模拟的速度与深度。

与此同时,相比于去年的架构, 蔚来的算法架构NADArch2.0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该架构,我们将产品端的功能收敛到了两个产品——全域领航辅助2.0(据说下半年会上车),智能安全辅助2.0。

全盘路线,都已经很清晰了

说到这里,未来的蔚来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已经很明确了。

全盘的AI化是底色,包括了Banyan,人机交互、智能底盘等方向,都是短期内可以依靠AI实现的功能。

而在长期的战略上NWM这个智能模型,将赋予蔚来产品快速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超越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它进化的足够快,发展得足够深。

而要实现这一远期目标,整个车的高集成度,算力资源的高效调用催生了SkyOS天枢的全栈智能架构,以及提供算力的神玑 NX9031。

当他们把这一整套逻辑理顺,所有的拼图到位后,蔚来则将把他们大范围地覆盖到可以使用他们的所有产品上去,不论是蔚来或是乐道。

最终实现研发经费的快速摊薄,以及利益的最大化伸展。
至于,同样在科技日上发布的蔚来手机,显然也将有希望在未来车机系统的进化过程中,将可移动互联网,车与人相连这一个逻辑,向更深层次推进一步。

至于它究竟会怎么发展,也许我们可以不急不躁地再等等,等蔚来先把重要的都布局完了,再看。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