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必读2024成都车展报道 :8 月 30 日,成都车展举办期间,《车主必读》与部分主流媒体对路特斯进行了专访,以下是对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的专访内容。
以下是核心要点:
- 渠道从过去的全球100多家,到明年扩展到300多家;
- Eletre在美国会达到兰博基尼的定位;
- 关于地缘政治必须做好长期的准备;
- Made in China变成价格低、质量好的代名词了;
- 一个汽车品牌在大集团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未来才可能生存下去;
- 我们从来不避讳我们Made in China,也从来不避讳我们是吉利汽车,说明用户是能够接受的。
- 新的增长曲线,就是智能驾驶。路特斯的智能驾驶是一套解决方案适应全球;
- 对于路特斯用户,交付的那一天,服务才真正开始;
- 路特斯是抓两头,技术和研发,品牌和销售;
- 在技术方面,通用化的技术不做,只做个性化的技术。
Q1:路特斯上市已经有一段时间,请问最近的情况怎么样?
冯总:挑战还是非常大。第一,今年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下滑了30%到40%,包括保时捷的数据也不好,可能是经济下行引起的。第二,地缘政治影响没有预兆性,美国将关税提到100%,欧洲又加了20%,区域性的挑战还是很大。
但是对路特斯来讲,还是要发挥全球的优势,比如说中东、亚太,市场和经济都比较稳定,因此我们正在加快中东、亚太的步伐,比如路特斯过去没有进入韩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同时我们在加大日本市场的投入,全球化的布局对路特斯来讲至关重要。
渠道方面,我们从过去全球的100多家渠道网络已经扩展到200多家,到明年我们将会扩展到300多家,继续加大渠道网络和品牌的建设。
9月份,Eletre会在美国发布,因为它加征了100%的关税,所以我们要对Eletre重新定价和定位,可能基本上会达到与兰博基尼这样的定位做市场竞争。当然,越往金字塔走,销量就会下去。从长远上来讲,美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市场,它是全球第一大豪车市场,不能因为它加征了100%的关税我们就不进入了。因为进入以后,我们才能寻找新的商机和策略。
我们也在研究未来是不是因为这种地缘政治的影响,尤其对中国新能源车这种打压,我们也要去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制造基地,目前还在研究中。随着国际局势和市场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更长远的动态战略,也要去平衡当下,所以我们边打边走。
Q2:英国是否受到影响?因为英国的关税没有变化。
冯总:我觉得这次英国表现挺好的,第一,它不是欧盟,脱欧了。第二,它没有跟进加税。因为英国脱欧后需要更多的贸易,要依靠欧洲大陆和全球来形成商业贸易体系,才能支撑英国工业的发展,所以现在我们在英国还是卖得比较好。
Q3:这种地缘政治,包括加征关税,会持续多长时间?得做多长时间的准备,将来是常态化,还是怎么判断?
冯总:多长时间没有人能够判断,但是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就像中国提出来的双循环一样,我们必须做好双循环的准备,内循环再加外循环。我认为国家的指导方针已经给大家指明了方向,我们就必须做好长期的准备。
Q4:韩国、日本以前没怎么去过,他们会认为路特斯会有吉利负面影响吗?或者怎么去看其他的国际市场?
冯总:作为路特斯来讲,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英国销售Eletre、Emeya等产品,大家对在哪里制造并不是太敏感。我认为made in China这个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过去大家一说made in China就是廉价、质差的代名词,现在我认为反而是变成价格低、质量好的代名词了。任何时期它都会在变化,比如说当年英国嘲笑德国,made in Germany一样的,它也是抄、模仿,价格低、质量差。英国为什么把德国制造叫德国制造?实际上是英国嘲笑德国的一个语言,因为他老模仿英国,英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家,但是现在他已经变成一个坚固耐用,只要我们一提德国就是坚固耐用。
我认为现在在全球中国的代名词就是价格低、质量好,这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了。所以说你再提,我们在全球也从来没有回避过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它是事实。更重要的是,最终用户体验以后,就会明白你到底好在哪儿。
同时,是不是吉利也不重要,其实吉利一样的,在人们心目当中,我认为吉利现在整体的所有产品都做的,哪怕卖的便宜的车,10万块钱的车,也是消费者心目当中很好的车。包括领克,领克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目当中,非常好的车。
一个汽车品牌在大集团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我认为未来才可能生存下去。现在开发一个车的时间在缩短,但是成本和代价在提升,研发的成本在提升。比如现在电子电气架构对软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更多的软件、算力都是百亿级的,如果说单纯靠路特斯来分摊这个百亿级,负担太重了,你根本就承担不起。
像现在国外的一些豪车品牌,凡是有大厂依靠的,比如大众系的那几个豪车,生存得都不错。没有依靠的,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阿斯顿马丁用的是奔驰的电子电气架构,还是上一代的,因为它自己没有能力去开发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
路特斯除了自己做智能化、智能驾驶的应用外,更重要的还是得益于整个吉利在架构方面的投入,不断迭代升级。从包含机械架构和电子架构的CMA,到现在的中央式电子架构,还在不停投入。
我们从开发CMA电子架构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三代的大升级,马上将迎来第四代大升级,这些路特斯都能够共享,这就是优势。虽然法拉利也隶属于大集团,但它对电子电气架构的需求不高,它会比较特殊一些。其他的企业包括劳斯莱斯,我认为都需要很好的智能化。
所以,我们在日本、韩国从来不避讳我们Made in China,也从来不避讳我们是吉利汽车,说明用户是能够接受的。
Q5:财报里面提到我们的服务增长接近200%,而您刚才提到整个集团的支持和效率,我看我们路特斯机器人公司也向在向其它品牌供应这样的能力了,能展望一下这一块我们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投入吗?
冯总:除了我们卖车这个主业之外,我们希望能够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经过四年的努力,现在慢慢找到了。这个第二增长曲线理念主要来源于路特斯工程的理念,路特斯工程就是对全行业进行工程商服务,所以说叫莲花工程。过去很多车,无论整车还是部分调校,都是经过路特斯工程进行过服务的。包括特斯拉的第一款车Roadster都是用了路特斯Elise的平台,用了路特斯工程服务。路特斯在电机、电动化领域里面非常有建树,当时帮着特斯拉一起来做,这就是路特斯有工程服务的经验。传统领域我们依然还对全行业在进行服务,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的汽车厂商都在用我们的工程调校。
同时,我们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就是智能驾驶。路特斯的智能驾驶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是一套解决方案适应全球,很多的汽车厂会做两套方案,比如对中国做了一套方案,对海外做了一套方案,但是我们做的是一套解决方案适用全球。通过Eletre、Emeya这两款车的实践,也证明了我们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所以,领克Z10率先搭载路特斯的自动驾驶开始上市,吉利的商用车也用我们的智能驾驶。尤其是商用车未来使用智能驾驶端到端,场景便利性上有极大优势。我们接下来不仅仅是服务集团内部,也会对外部开始进行工程输出。
Q6:您怎么看待现在消费降低的环境,现在企业行业都说不做品牌,做销售,我当然知道路特斯肯定要做品牌,但是现在像小米、华为这种上来就直接干,这种理念现在已经充斥着消费者,我们要怎么去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认知和品牌认知?
冯总:这个时候我认为要有韧性,既要适应这个市场环境,又不能被别人带偏。经济趋势是没有人能够可以去改变和逆转的,但是在消费降级下,仍有新的挖掘点可以挖掘。对豪华品牌来讲,当然会失去一部分用户,比如本来买百万的,现在去买四五十万的,会有这样的用户的转移。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用户会坚持,这是他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我们如何去把他给服务好。对路特斯来讲,越来越注重线下,在线下给用户更高的体验,而不是线上的一种热闹,这是我们要去坚持做的。
Q7:您刚才说一套方案适应全球智能方案,这是怎么做到的?因为现在好像全球能做到这样的智能科技很少,就特斯拉是这样的,给我们讲讲。
冯总:我们能够用一个软件模型去适应多维度的硬件。硬件主要是传感器和控制器,我们做了高、中、低几套方案,比如在芯片上我们既可以适应Orin N,也能适应Orin Y,也能适应Orin X,甚至能适应未来2000tops的Thor,以及高通的芯片。我们在硬件适用性方面非常出色,从感知最后到决策这一套逻辑是一个大模型来解决的。
第二,自动驾驶最终还有很多的适应性开发,我们在欧洲建立了专门的适应性开发团队,比如要适应每个国家不用的法规,每个国家不同的路况,以及每个国家不同的开车习惯。比如高速下匝道的场景,在中国下匝道一定会把速度降到40码或者50码,因为限速就是这样,而且中国人的驾驶习惯也已经形成这样的一个习惯了,所以中国的匝道有时候会有大曲率的过弯。但是欧洲的下匝道是80码,我们不能用中国的驾驶习惯来适应欧洲人。所以有很多适应性的开发要去做,我们现在这种适应性开发的能力还是比较强。
Q8:您刚刚提到提升线下用户的交流和体验,我看了一下路特斯也搞了类似于骑行俱乐部、跑山这样的一个东西,我相信您也参与了一些,这些线下的东西跟现在线上的东西相比,您觉得优势在哪里?或者对于路特斯这样的品牌优势在哪里?
冯总:对于路特斯用户而言,当我们交付的那一天服务才真正开始,而不是交付之后,只负责售后服务。因此我们做了很多线下活动,包括去往心中的香格里拉跑山活动,我们的赛道刷圈,以及冠军之路极致赛照服务,都是为了用户。
第一,我们的赛道体验和别人不一样。现在很多厂商的赛道体验,比如保时捷卡雷拉杯,是以经销商车队形式参赛,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专业车手和专业车手之间的一个对决,和用户没关系,用户还是旁观者。
我们的理念是让用户参与进来,让用户去参赛,我们打造行业最高级别的冠军之路极致赛照服务,把用户培养成车手,让用户来参赛,这是我们和别人不同的理念。
第二,我们跑山是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极致驾驭。把体验做到极致,也会让更多人成为路特斯的车主,路特斯现在最大的销量来源就是转介绍,用户转介绍他的朋友,效果非常好。
Q9:海外市场本土化挑战也比较大,会有问题吗?
冯总:路特斯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在欧洲、美国或中东,主要都是本地的员工。在本土化上和本土企业没有区别。
Q10:我想知道,对于路特斯的用户运营,需要组织多少的人力?这些人力做什么样的事情?
冯总:我们都是以线下店、俱乐部的形式。我们永远都是地域化的,以店、以城市为中心,而不是以总部为中心。同时,我们采取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统一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说云南的旅游资源好,我们的团队会去挖掘一些大家不常去的,但又体验很好的,组织大家去玩。比如在上海,我们的骑行俱乐部搞起来了,就会组织我们的用户、骑友,定期举行骑行活动。
Q11:这个在官方这边有什么支持吗?还是说交给店里去管理了?
冯总:我们会共同支持活动经费,其实体验做好了,例如我们云南的活动,经常都是用户会出钱的,他也愿意。
Q12:之前上市提了很多次轻资产运营的事,轻资产运营其实在资本市场来看是有一些亮点,请问具体如何轻资产?
冯总:路特斯是抓两头,技术和研发,以及品牌和销售,就是我们主抓的,我们的资金也都是投向了这两端。我们不需要去建立自己的工厂,这是一个轻量化。其实在汽车上,工厂是一个很重的资产。
第二,我们不需要过多的人,很多汽车公司都是10万人、5万人,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当然也得益于吉利的支持。如果说没有吉利的支持,肯定这些东西都要去建设的。
在技术方面,通用化的技术我们不做,我们只做个性化的技术。比如对底盘的控制,比如我们开发了线控转向,因为转向对于车辆操控的手感很重要。同时我们做了以后,也可以共享给其他人,路特斯的技术永远愿意给别人去共享的,不管是吉利还是第三方,这就是在研发方面、技术方面的一个轻量化。
还有营销,我们更注重品牌的建设和销量的提升,我们也不用那么大规模的人力,而是打造小而美的营销业态。现在很多销售一做,说我有几千人的销售,我们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几百人的销售就行了。
Q13:现在从全球来看的话,是燃油型的产品销售的更好一点,还是电汽车销售的更好一点?
冯总:今年到现在为止是各占一半。未来电动化的会越来越高,但我们讲的是电动化,千万别把它理解成纯电化。
Q14:比如保时捷和劳斯莱斯各自出了一款纯电车以后,好像在超豪这个领域里,后面跟进的步伐也不明显了。您觉得新能源在超跑这个领域里面会怎么发展呢?
冯总:现在超跑领域也在电动化,现在有很多以油为主的PHEV超跑车型,不过这些只叫节能产品,它们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排放和法规的需求,另一方面,超跑都有自己的大发动机,这也是为了适合于消费者对发动机的诉求。所以,包括迈凯伦、阿斯顿马丁、法拉利都有PHEV产品。
我认为现在PHEV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以油为主,一个是以电为主。以油为主的PHEV就是欧洲的路线,包括保时捷卡宴PHEV,也是很小的一个电池;另一个技术路线就是以电为主的PHEV,就是中国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