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在长春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这辆搭载德国技术、适应中国路况的紧凑型轿车,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辆车。2025年10月30日,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在长春正式下线。从1到3000万,这家合资企业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几乎完全重合。
 
34年间,一汽-大众的车型从最初的捷达单一品牌,扩展至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燃油与新能源领域共计33款车型。其产品矩阵不仅满足了从家用代步到高端豪华的多元需求,更见证了中国汽车消费从“稀缺”走向“普及”,再到“品质化”的转变。数据显示,一汽-大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5.5万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超过7300亿元,带动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代工程师、工人、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从“引进”到“输出”的技术跃迁
一汽-大众长春基地总装车间,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手臂精准焊接车身,质检员手持检测工具逐一核对装配细节。这种严苛的生产流程,源自一汽-大众对“康采恩制造体系”的本土化实践。自1991年起,这家合资企业将德国大众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引入中国,并逐步建立涵盖商品项目管理、奥迪特质量评审、经销制销售等在内的管理体系。
以奥迪特质量评审为例,这套源自德国的“第三方评审”机制,要求每辆下线车辆必须经过独立于生产部门的质量监督团队抽检,任何细微瑕疵都会被记录并追溯责任。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工艺标准,让一汽-大众的产品在历次用户满意度调查中表现亮眼:捷达VS5连续四年蝉联“10万及以下紧凑型SUV”用户满意度第一名,VA3、VS7等车型也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占据榜首。
 
520万家庭的“国民车”故事
在长春举行的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一位来自山东的捷达车主代表讲述了自己与品牌的羁绊。他的父亲在1998年购买了人生第一辆捷达,这辆车伴随全家走过十余万公里山路,成为三代人共同的回忆。“那时候,捷达是村里唯一一辆德国车。”他笑着说,“现在我的孩子也开上了捷达,只是变成了新能源。”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截至2025年,一汽-大众已拥有520万捷达车主,其中不乏将捷达作为“人生第一辆车”的年轻人。从“皮实耐用”的国民神车到如今独立品牌的智能化转型,捷达始终承载着普通家庭的日常需求。而一汽-大众通过“全网寻找第一辆捷达车主”活动,不仅希望挖掘这些个体记忆,更试图构建起品牌与用户之间超越交易关系的情感纽带。
 
从“无废工厂”到“零碳”实践
在长春基地的能源控制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工厂的碳排放数据。2025年,一汽-大众宣布其五大生产基地全部建成“无废工厂”,其中成都、佛山等四座工厂更达到“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准。这些举措的背后,是企业对国家“双碳”目标的响应。
以天津工厂为例,该基地通过光伏发电、余热回收等技术,将单位能耗降低28%。而青岛工厂则引入智能物流系统,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这些绿色实践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让一汽-大众在出口市场中获得竞争力——2025年9月,首批554辆整车从上海港发往中东,标志着其商品出海布局进入新阶段。
 
从“合资”到“本土创新”
站在3000万辆的节点上,一汽-大众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2025年3月,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签署协议,计划从2026年起推出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产品。8月,捷达品牌与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合作成立新公司,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首款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大众自研的SOA电子电气架构,并与华为联合开发智能驾驶系统。
在长春下线仪式的直播间里,央视主持人陈伟鸿与嘉宾探讨了3000万辆的产业意义。他认为,这一数字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缩影。“过去我们引进技术,如今我们定义需求;过去依赖进口,如今反向输出。”陈伟鸿指出,一汽-大众的历程证明,合资模式并非终点,而是本土创新的起点。
 
结语:3000万辆之后的新征程
10月30日,当第3000万辆整车驶下长春生产线,它不仅是一汽-大众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体记忆。从第一辆捷达开启家用汽车时代,到ID.家族推动电动化转型,再到与华为合作探索智能网联技术,这家合资企业始终在技术、市场与用户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3000万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正如一汽-大众高层在仪式上所言:“未来十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3000万辆,而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参与者与引领者。”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期待的或许很简单——一辆更可靠、更智能、更环保的车,继续陪伴他们奔向下一个3000万里的旅程。
#一汽大众成中国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车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