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车相撞,总是豪车的错?

2019-08-02


这两天有一段视频在网络十分火热,相信不少朋友已经看过。


视频的内容大致是:在重庆有一名女车主把她的保时捷横停在路中央,与另一名开奇瑞的男车主发生争执,还打了这位男车主一巴掌。随后这位男车主又还击了一个耳光给这位女车主,力度之大甚至把女车主头顶上的帽子都扇飞了。



这类新闻隔三岔五就会冒出来,通常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解气,觉得女车主嚣张跋扈,侮辱男车主是“开叫花子车”的,显然是仗着有钱欺负人的架势,理应被收拾。


随后就会有许多神通广大的网友,通过各路途径,扒出这位女车主的身份和背景,说她喜欢整容,之所以横行霸道是因为她老公是重庆某派出所的所长,闯红灯打个电话就能取消违章等等。


然后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大字标题袭来——


《保时捷女司机黑历史被扒:多次打人赔钱了事,人际关系复杂不堪》,


《不可一世的“重庆保时捷女司机”,到底是谁家的女人?》,


《重庆保时捷女司机打人被反击!现在的“有钱人”都这么嚣张吗?》。


于是保时捷和奇瑞,有钱人和普通人之间的沟壑再一次被挖深,还被填上了满满的愤懑和敌视眼光。


为什么每当马路上出现事故,或者两个自然人之间发生矛盾,人们在形容这件事,或者形容涉事有钱的一方时,都会很自觉地带上他(她)所开的车的名字?



“仇富心理”是最简单粗暴的解释。


有钱人撞车和普通人的事故代价不一样,奔驰撞烂了随手再买一台宝马便好,撞了人也可以用关系摆平,如果是一台丰田撞本田,不打个终身残疾都上不了热搜,媒体觉得大家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也都这么想了。


然而这种报道的受众人群不止是社会大众,有钱人也一样爱看这种报道,我想富人自己总不会恨钱,因此真正让豪车“频繁出事”的大抵是人们的猎奇心理。


和明星离婚,吃瓜群众总喜欢胡乱猜测,甚至调用大数据分析谁是小三,谁先出轨一样,八卦是人的天性,人对特殊事件的特殊原因引起的感官刺激有着与生俱来的饥渴感。


当一台兰博基尼撞了人,如果这是一台套牌车、走私车,或者是哪个明星曾经开过的二手车,就能高度吻合人们对特殊事件和特殊原因的诉求,因为当你在脑海里整理一件事的素材,这其实也是一个写故事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认为故事自然是越精彩越好。


于是乎,那位开法拉利的小年轻,一定是个不学无术的二世祖,成日浸泡在酒精之中;女司机都是不怎么会开车的,如果这个女司机年轻貌美,还开着台玛莎拉蒂,那她十有八九是哪位达官贵人的情人。


比如前段时间玛莎拉蒂女司机酒驾追尾宝马车,致两死四伤的事故,肇事司机和同车两名乘客的底细被一夜扒光,说到官商子弟如何勾结玩乐,连肇事司机会被如何判刑都提前下了定论,评论区对执行死刑纷纷叫好。



而负责这单案件的永城市公安局微博至今只发了两条通报阐明要况,公、检、法程序仍停留在第一阶段,何来定罪?


四年前,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一开头人们愤慨不已,后来打人者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流出,证明打人之前女司机多次危险驾驶逼停打人男子,女司机又被曝出有四十多条违章记录之后,舆论纷纷倒戈。



当年火爆全网的“我爸是李刚”,到最后也没有视频证明肇事者李启铭在事故发生后大声叫嚣这句话。倒是采访中有当地人讲,实际情况是河北大学保卫处处长曾经和李刚及李启铭一起吃过饭,对李启铭有些印象,在肇事现场保卫处处长问李启铭是不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回答“是,我爸是李刚”。


我们把故事写精彩了,或者看着别人把故事写得天花乱坠得同时,也容易让我们习惯一种错误认知——


“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面信息时代,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包括国际大事、社会新闻,或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八卦讯息,我们只需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进行几个简单的操作,就能得知天下所有的“事实真相”。(选自《八分》)



《搜索已死,谁来烧纸》一文中说到,我们的网络环境已经从“搜索时代”过渡到“投喂时代”。


在搜索时代,人们多数依靠自己的主动动机获取信息,你想知道什么,提出问题,搜寻答案。到了投喂时代,因为“信息投喂的逻辑永远是向下兼容”,即便你是一位高质量读者也难免被大众的趣味裹挟,大家认为系统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便越来越懒得提出问题。


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我们每天都身处信息的洪流当中,最不乏贴上“权威意见”标签的信息,这些信息看似让我们更靠近真相,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事情的真相总是千头万绪的,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论得出解释。


但通俗易懂的解释办法对我们大脑有着天然的诱惑,化繁为简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思考方式,所以这些易懂的,刺激的“真相”,其实是用各种简单的操作手法,狡诈地欺骗着我们的判断力。



再者,现代生活节奏之快,显得24小时完全不够用,大多数人无法在这个来去匆匆的社会,对待每一件事都刨根问底,追究每一条信息的背后是否有理有据,而这些理据又是否真实可信。这理应是媒体,是记者的工作。


于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是选择性地了解事件的部分,也只是选择性地相信那些容易相信的“真相”。


保时捷女车主咄咄逼人不是保时捷的错,玛莎拉蒂司机酒驾不是玛莎拉蒂的错,更不是钱的错。内容标题不忘带一句豪车名字,但凡有清晰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信息污染。


可怕的是,当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信息平台,这些平台疯狂投喂信息时,我们很难通过一己之力将渣滓隔绝,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慢慢适应这些以偏概全的论述。



在这种情况下,要正视重庆女车主的那台保时捷,恐怕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autocarweekly 更多作者文章,点击进入小程序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