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雨燕” 跟长安“速翼特”区别在哪里?

2022-05-25

十几万的速翼特跟长安雨燕,不都是同一款日本车——Suzuki Swift吗?确实是,长安产是老款,速翼特是新款。然后对比后速翼特各种帅,各种好看,各种稳定安静,还自带6速变速箱……

但!雨燕专家都知道,速翼特就是快一些,基本配置大家其实差不多。

大家都没LSD,同样的M系列发动机,都没直喷系统,更加没涡轮,扭力梁悬挂,内饰豪华等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买速翼特不是外观情有独钟或者坚决的JDM精神,基本上会被键盘喷惨。

待大家都觉得亏的时候,各路网络“科学家”们就开始作动了。在进行过大量数据比对得出重要结论:长安雨燕M15A发动机,对比进口M16A发动机(新旧款),排量大了微不足道的94ml,冲程多了5mm,活塞换锻造,多套机油冷却喷头,高角度凸轮轴,独立点火,第6档……

有闻花两三万块上闲鱼,移植日规M16A的雨燕小聪明,以为收获了一辆速翼特,实则收获了一辆开两圈会水温高,且二手商品既出不退的东东……

Sport版的M16A,了解之后发现:速翼特机器,根本就是由英国人设计调教出来的1.6自吸高转发动机。同型号的日规M16A雨燕是125匹,而英国人调教的欧规M16A速翼特是136匹。目测腹内硬件区别只有进气凸轮轴,欧规M16A升程高了0.2mm,就这么点多了11匹马力?

嘿嘿,英国人重新设定了速翼特的配气相位,而且ECU也给欧洲供应,还开通了独立点火配可变进气歧管。这也解释了许多铃木“科学家”,海淘二手速翼特凸轮轴装车之后,发现一点力都没有,比原厂还虚。即使重金请ECU高手调电脑,也根本于事无补。

速翼特就是速翼特,不是尔等凡夫俗子凭借一堆数据正确就能掰倒的存在。今天就给你看一下,原厂速翼特动力上调到150匹+的案例。按照N组拉力赛规则,发动机本体不能打开,只能动个进排气什么的,甚至节气门都不让加大。

原厂电子节气门确认并无加大,当然网上已经有加大节气门卖了,改了肯定效果更好些。

然后节气门前,全段管路都加大到60mm。注意这一加大,风量增加太多必然会怠速不稳。因为为了安静和高级感,欧洲调教的速翼特怠速只有约500转,所以非常敏感容易熄火,随便改个东西都会怠速不稳。目前通过ECU调整,让空气流量计重新适配并趋于稳定。

手工进气跟MSE套件比,不是什么贵价东西,但同样利用了车头原本保留的进气撞风口,目前发动机进气温度比室外高不到3度。

可变进气歧管只是工程塑料制品,推到150匹马力后仅仅够用,起码隔热效果比日规M16A的铝合金大歧管好很多……

排期芭蕉这个东西,主要作用是废掉作为小排量克星的三元催化器,或者改变其位置,顺带阶梯式的增加排气出口的管径。至于等不等长,效果如何则无从考究了。

底盘?车架?都这个配置(短摆臂、扭力梁)还有调教可言?速翼特车架对比雨燕确实有补强设定,这有目共睹无可厚非。但是短轴距的设定,只要四轮参数取向合适,操控所向无敌。

唯独缺失的是速翼特6速变速箱比日规的5速略重,弯中极限就只能通过车体强度和轮胎配置补足。金属塔顶对主销后倾和外倾的调整属于微量修正,确实能影响手感和前端反应。

基于215米其林Cup2轮胎对底盘进行设定,而日本赛场设定基本都是前宽后窄,毕竟车头重量就在那里。

刹车搭配轮胎配置,制动距离必然短得可怕。不过实际的赛车场测试却发现寥寥数圈刹车即会过热。

很少雨燕用到Ohlins避震套件,但去到速翼特用万元级避震器的则比比皆是。底盘太小的弊端,用大范围的避震器调教去将就确实也是合理思路。

最后有个业内高阶问题:如果速翼特的凸轮,用到雨燕上,能否达成速翼特的动力效果呢?同排量超不过但可以接近,除了重新设定配气相位,然后用赛车电脑去开通独立点火系统,更多的优化必然可以补足那寥寥8匹的差距。至于具体方法?嘻嘻,我知道但不告诉你!


技术问题 扫码咨询
注明来因 以示礼数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