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蔚来NOP+:NAD的起点、NT2.0的肌肉,但不是NOP升级版?

2022-12-09

每天打卡阅读

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

————————


出品:电动星球News

作者:毓肥


12 月 7 号,蔚来 NOP+ Beta 版功能正式开始领航团招募。


这意味着,距离 NT2.0 平台发布足足两年之后,蔚来终于开始兑现它的硬件天赋了——比如 1016T 算力、800 万像素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等。

虽然还没正式推送,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蔚来公布的信息中,初探 NOP+,乃至蔚来自动驾驶 NAD 的愿景和技术细节。

虽然 NOP+ 依然是辅助驾驶,但蔚来却把它形容为「NAD 的起点」——起点,意思是架构、算法、框架上,NOP+ 都离 NOP 更远,离 NAD 更近。

不过,为什么 NOP+ 让我们等了这么久?和 NOP 相比,NOP+ 只多了个加号,难道蔚来是在挤牙膏?

可惜的是蟹老板在国外,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把他的车偷出来升级,那今天就先用蔚来在技术交流会上披露的信息,带大家讨论一下 NOP+ 对于蔚来车主、对于蔚来的意义。

一、安全、舒适、高效

先来看看车主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NOP+ 能帮我做什么?它和 NOP 有什么区别?

首先,NOP+ 在功能形式上和 NOP 没有区别,它依然是「领航辅助驾驶」;而目前的 NOP+ 则可以进一步聚焦为「重高精地图路线的高速领航驾驶」——在全国有 38 万公里的可使用高速道路里程。

至于 NOP+ 的加号,站在车主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比如下面这些词条,可以大概解释下 NOP+ 都在哪里「+」了:

自动进出匝道、智能限速调节、自主合流分流、弯道主动降速、最优车道选择、巡航车速个性化、主动超越慢车、施工场景识别与安全提示、保持横向安全距离,等等。

下面一个个讲。

1.更安全,比如施工、变道等场景的识别、决策。

施工场景识别,是 NOP+ 在视觉上相较于 NOP 的主要能力提升之一。

蔚来自动驾驶研发助理副总裁任少卿在沟通会上表示:「整个施工场景的识别,目前都是非常难的。我们现在是做到了能识别锥桶、限行桩和三角牌,现在主要会响应的是锥桶」。

目前 NOP+ 能够实现的施工场景决策,主要是「限制往锥桶所在的车道变道」,至于识别范围,任少卿表示能见度良好的前提下,可以做到100米提前识别。

另外,NOP+ 目前已经可以支持连续雪糕桶的识别和减速——但这项功能目前还处于早期测试阶段。

而除了决策层的响应以外,车内还会通过 NOMI 提示等一系列交互层面的预警,希望驾驶员提高注意力。

任少卿认为,虽然施工路段只是其中一个场景,但是 NT2.0 平台全链路思考的核心体现。

2.更舒适、更高效,则主要体现在变道。

NOP+ 有关变道的升级,也是蔚来在沟通时提到的重点——核心词是「舒适高效」,或者量化一下,就是「从 60 分做到 90 分」。

想达到 90 分,蔚来需要攻克哪些问题?长尾、人性。

长尾,指的是几乎无限复杂的实际情况。比如从后方快速逼近企图超越的车辆、比如变道未过线时需要保护本车、比如你想超的究竟是大车还是小车,等等。

人性,则是驾驶员与道路参与者对驾驶行为的判断和决策。比如,向左变道和向右变道,驾驶者对成功率的期望会不会不一样?进入匝道的时候,怎样的速度更接近人类驾驶?遇到大车应该怎么避让?让多少?

说到最后,依然是人类与机器的「博弈」。而博弈的规则,蔚来总结为两条:纯高速的时候效率优先、城区里舒适优先

蔚来自动驾驶产品体验负责人 Harry Wong 表示,今年他们在变道上「磨了很久」,除了磨不同车道数量的道路以外,还包括打磨动态环境。

比如匝道,蔚来宣称 NOP+ 的道路连接与匝道通行效率「大幅度提升」,Harry 则这样解释:

「匝道通行是一代(平台)的痛点,也是用户抱怨前三的其中一个,我们今天去看 NOP+ 的整体通行效率,还是连接能力,基本跟主路没什么区别了。

再比如车道偏移,也就是「避让」。

Harry 解释称,避让不是单纯的「让开」:「比如这是一个弯,我旁边是护栏,旁边有车,肯定不能一股脑地偏移。」

最终,蔚来在 NOP+ 里面做了更精确的偏移控制,除了大车,还做了压线小车、锥桶等等其他情况的避让,实际处理方式也跟大车做了区分。

3. 安全、舒适、高效除了功能实现,还包括 HMI 界面。

和 NOP 相比,NOP+ 本次新增了六种物体显示:锥桶、自行车、两轮摩托、三轮摩托、MPV,以及工程车——摩托车现在可以显示有人还是没人,其实算 7 个新模型?

另外,NOP+ 在进入功能界面的时候,会用更精准的方式显示路网信息;此外变道的时候也有视角随动,变道方向的侧后方盲区会有更大的显示区域。

以上两点就属于大力出奇迹了,强大的感知硬件和 Orin 芯片功不可没。

二、NAD 的起点

看上去只是多了个加号,但蔚来对 NOP+ 的期待完全不一样。

首先,任少卿将终极目标 NAD 定义为「安全放松的点到点自动驾驶」,而这一定义又是传承自蔚来对车的定义:「自由安心的生活空间」。

最终的 NAD,在蔚来眼里应该会逐步覆盖高速、换电、泊车、城市四大场景。而「逐步覆盖」这四个字,已经揭示了 NAD、NOP+ 与 NOP 的关系。

「NOP+ 不是 NP 的延伸,也不是 NT1 的 NOP,而是全栈自研的点到点方案」,任少卿这样总结 NOP+。

也就是说,虽然用户感受到的 NOP+ 就是增强版 NOP,但它实现的基础、未来的潜力、背后的架构,几乎完全不同。

先来说基础,NOP+ 相较于 NOP 的部分自研方案(双 Mobileye EyeQ4+ 自研规控算法),进化到了全域自研的软硬件体系(Aquila+ADAM)。

这一步有多关键?任少卿这样解释:

「NT2 上有 7 个 8 兆和四个 3 兆的摄像头,加上激光雷达。因为有这四个 Orin,我们可以把传感器的全量数据做采集。

而全量采集,是 NT1 平台的「半黑匣子」方案做不到的——甚至不仅采集,在数据的利用上,NT1 和 NT2 都有天堑之别。

「NT1 20 多万辆车,一天可以跑出来一千多万公里的里程,但是在 NT1 上这些里程可能用不上,到了 NT2 就可以利用全部的数据,在云端做快速的迭代、验证」。

目前只有蔚来在量产车上搭载了四块英伟达 Orin 芯片,任少卿指出,虽然功能主要在其中两块上面跑,但蔚来其实没有花冤枉钱。

「另外两个 Orin 去体现我们的闭环和迭代速度,包括后台的一些能力(全量数据采集)」

能力、闭环、范围都有质的飞跃,最后就是能力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历经两年多 14 次升级的 NT1 平台,已经非常接近它的能力上限了,但 NOP+ 还只是 NT2 平台的第一次天赋兑现。

「当然,后续还会把 Mobileye 最后的可能性挖掘出来,包括人机共驾优化,以及增加红绿灯识别功能,在 NT1 这一代做到‘‘业界最好的体验’’。」

而崭露头角的 NT2,单一的功能升级很难形容它对于蔚来的意义,「新的可能性」会更准确。

任少卿将 NOP+ 带来的「新可能」分为了三个维度:能力增强、精细运营,以及场景扩展。

能力增强其实就是文章前面说过的,强大的硬件、完备的数据闭环带来边界的拓宽。

比如 NT1 平台,受限于硬件水平,深度学习驱动的算法极难实现——任少卿的说法是「偏规则」,数据也无法做闭环(算力不够、自主度不够),但到了 NT2 就如臂使指。

耐人寻味的是场景拓展和精细运营。

场景拓展,指的是在统一架构下实现不同场景的智能驾驶——比如特斯拉 FSD Beta V11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 V11 开始,深度学习彻底「吞噬」了功能向的 NOA 算法。

NT2 与 NT1 的其中一个本质区别,也在于统一架构:

NT1 是纯粹的 ADAS 辅助驾驶,功能实现是一个个「小圈」:ODD(SAE J3016 将 ODD 定义为‘运行条件’’,对应前面任少卿提到的「偏规则」);而 NT2 则像一个完整的「虚拟司机」

统一架构的优势在于「连续性」,蔚来透露基于 NOP+,接下来的场景拓展会「很快」,而且明年 NOP+ 本身就将迎来几次重大更新,包括 BEV(Birds Eye View 鸟瞰视角)重感知的深度学习网络,等等。

但除了场景拓展,蔚来对 NT2 还有另一个需求:全球化。

FSD 的欧洲之旅刚刚开始,蔚来则带着「中国首家纯自研架构」的定语刚登上欧洲大陆。端到端智能驾驶的全球化,也被任少卿总结为「场景拓展」的一部分。

最后是精细运营。

智能驾驶的精细运营,蔚来认为需要基于从 ADAS 向端到端智能驾驶的转变,也就是从功能慢慢转化为服务

「比如每个用户开的每一段路,是可以持续验证、持续运营的,这也是我们理想定义中 NAD 必要、独特的能力」,任少卿这样总结。

三、管中窥豹

蟹老板还在海外,他作为车主对 NOP+ 的真实感想,大家可能要多等一会儿了。

回到 NOP+,它是蔚来 NT2.0 平台的首次「秀肌肉」。全新架构、全新的自研体系下,蔚来终于开始向 2020 年就提出的 NAD 进发。

虽然站在车主角度,NOP+ 和 NOP 感官上像是同一条线,但它们已经区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蔚来也终于全体系进入「端到端的全栈自研软硬件系统」。

当然,就目前来看,NOP+ 更重要的意义是「开了个头」,NT2.0 的硬件天赋是否真的能兑现,还得看明年已经预告过的几次重要更新。

快车道开上去之后就很难慢下来,希望新的架构下,明年能看到 NT2.0 更令人惊喜的升级。

大家周末愉快。

(完)

??星球文章推荐??

「添加电动星球小助手 加入星球社区」
电动星球News
,赞 501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