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S AMG的市场定位很容易理解,就是作为Mercedes品牌下用于接替SLR McLaren的旗舰级跑车,车型代号C197、敞篷版代号C197,因为拥有着连SLR McLaren都没有的经典鸥翼式车门,所以也在商业宣传上包装成300 SL Gullwing的精神传承者,SLS名字的意思是Super Leicht Sport,即超级轻量化跑车,当然了,SLS AMG并不算轻盈,它的整备重量为1619公斤,比SLR McLaren的1750公斤要轻一些。
图:这是Mercedes鸥翼门的鼻祖,1952年的W194赛车,技术总监是赛车部负责人和测试部主管鲁道夫·乌伦豪特,此车一共造了11辆,图中这辆是第二辆,车门开口仍很高,后来一批才将之降低下去。
图:再次站在汽车文化沉淀的角度说明一下,300 SL Gullwing的鸥翼门并非此车原创,而是来自300 SL Racecar赛车,采用鸥翼门也绝非设计师的奇思妙想设计,而是采用了空间管阵式车架后的无奈,而代号W198街车版的这对鸥翼门纯粹是借用过来而已。
图:鸥翼式车门对于Mercedes这个品牌而言是一个图腾,见证了二战后的跑车发展轨迹,W198、C197、C111、C112无一不是代表那个时间段这个品牌的造车最高水平,只可惜后两者未能量产。
关于SLS AMG的诞生,其实并没有像前辈们、例如W194、W196、W198等那么戴着光环的传奇故事,相反,它成为了Mercedes和McLaren这两家车企蜜月期结束后的遗产。故事源于一级方程式2007年赛季发生的“间谍门”事件:男主角是曾在法拉利车队担任技术协调员的英国技师Nigel Stepney(奈杰尔·斯蒂芬尼),而他也是当时车队技术总监Ross Brawn(罗斯·布朗)的得力助手,曾协助法拉利车队在1999年至2004年间成就一番霸业,更因此在2004年获得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自认为可以在罗斯·布朗离职接任技术总监的奈杰尔·斯蒂芬尼并没有如愿,失意后又私自接受媒体采访并大放厥词,要知道,作为一门带有浓烈商业味道的赛车运动,员工在公开场合出言不逊乃兵家大忌,车队决定将他从决策层剔除,奈杰尔·斯蒂芬尼出于报复,偷偷在燃油中加入白磷基粉末,后被车队及时发现才迅速排障,经过内部调查发现属于恶意破坏并选择报警,经过警方调查后,将奈杰尔·斯蒂芬尼拘捕,在审讯过程中发现了他曾向McLaren车队的首席设计师Mike Coughlan(迈克·考夫兰)转移过法拉利车队的数百页机密文件(图纸),当中包括了法拉利赛车的前后配重、制动系统、及大量测试数据,让McLaren在2007年赛季成功击败法拉利登顶制造商冠军。经过两场听证会,最终,McLaren车队被FIA判定为有罪,取消了2007年冠军头衔,并罚款1亿美金。之后,这位奈杰尔·斯特普尼退出了F1,2010年加入了专注于LMP赛车的JRM车队,2014年5月因车祸去世,享年55岁。
上面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跟Mercedes-Benz没什么关系,但其实背后的关系非常大,因为这刚好发生在Mercedes与McLaren合作的蜜月期内,虽然在2007年前,两家就因为SLR McLaren的销量未达到预期而出现摩擦,但发生了“间谍门”事件后,让Daimler高层觉得选错了合作伙伴而导致名声受损,要知道,Mercedes在赛车问题上属于非常保守的,毕竟有1955年的“利曼灾难”的前车之鉴,但凡出现点儿危机,要么花钱摆平,例如之前介绍过的“E500和RS2的保时捷代工事件”,Mercedes立马全资收购了AMG,将之作为自己的研发及小批量生产线;要么就直接割席,例如间谍门后,Mercedes选择结束合作,自行研发赛车。作为两家公司在民用车上的合作,既然早前已经存在着分歧,甚至在驱动布局形式的选择上也各执一词,各自发展不得不说是“分手”最好的选择,McLaren的后续车型选择了更拿手的RMR布局,而Mercedes则继续采用传统的FMR布局。
无可否认,SLS AMG这款车确实因为有了SLR McLaren的技术基础,所以其研发速度很快,从Daimler决定与McLaren分手,到2009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而SLR McLaren也只是刚停产。底盘部分,车架由96%的铝合金和4%的高强度钢制作而成,全重241公斤,当然了,这不能跟300 SL不到100公斤相比,毕竟用途不同、时代不同、科技不同、安全性要求不同、驾驶者对舒适的定义也不同,轴距2680mm,比SLR的2700mm稍短了20mm,而车身长度、宽度、高度、甚至连前后轮距参数也跟SLR McLaren略有差异而已,但因为换上了新的发动机M159发动机,其前后配重比例达到了47:53,比SLR的49:51更为完美。SLS的推重比为352.36匹/吨、SLR为353.83匹/吨,我们不会看着参数就跟你说626匹的SLR一定、肯定会比只有571匹的SLS AMG快,推重比已经说明了其实两者的速度性能只是差之毫厘而已,而这毫厘之别,相信对于99.9999999%的驾驶者而言都体会不出来,我说的。更关键的数据是,SLS AMG的加速G-Force参数达到了0.99,比SLR McLaren的0.97要高。
图:300 SL Racecar才有空间管阵式车架,单独车架的重量只有50公斤,全车重量也仅有1100公斤,放在1952年绝对是超级跑车之王,它参赛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图:相比之下,SLS AMG的车架虽然更为现代化,但重量达到了241公斤。
图:当中很现实的原因就是要满足法律法规的被动安全性问题,毕竟汽车这种商品是要在游戏规则下生存的产物,测试不及格,连进口的资格都没有,谈何销售呢?
图:SLS AMG采用了经典的FMR前中置引擎布局,这种布局虽然古老,几乎与内燃机汽车同寿,但依然堪称平衡性最好的驱动布局之一,只不过驾乘空间太小,目前仅适用于GT跑车。
悬挂部分,SLS AMG采用经典的前后双摇臂形式,这里说到了“悬挂形式”,其实在国内的汽车媒体舆论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那就是“悬挂形式决定了一辆车的舒适性”,相信不少车友都无数次听说过这类评测说辞。对此大流的说法,我们早已无力批判了,这里只说一个原理:悬挂形式是用来决定轮胎抓地力效能的,避震才是决定一辆车舒适性的装置,如果将悬挂形式和避震机构混为一谈,那么你了解的汽车知识永远都是皮毛。当然,别跟我扯什么官方也这么说、甚至某些阿猫阿狗写的教材也这么说,好吧,俺只能大言不惭地说句:中国的汽车专业教育体系就是一堆所谓的专家在混日子和鬼扯。教育体制本身就有问题,加上专业的缺失,读完汽车专业的本科、大专,然后到车企当装配工,混好了当官僚、混不好的另谋职业,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怪不得能出一大堆寄生虫般的脑残电吹了。
SLR McLaren使用的是机械增压的M155,它是从M113E55ML发展而来,说白了就是在M113基础上加上了机械增压,而且,为了高效地利用0.9 bar的增压值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输出,Mercedes开发了一组复杂的水冷式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但庞大且复杂的冷却系统也导致了车重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普通轿车问题可能不大,但对于一辆跑车而言,能减轻1公斤就是1公斤,所以Mercedes研发出了排气量更大、采用自然吸气形式的M159发动机作为SLS AMG的专用动力系统,这可以从缸孔间距、缸体加强肋设计等布局看出与Mercedes的不同。M159发动机的基础是M156,后者于2006年由AMG负责研发,用于取代M113E55ML,该发动机也是全球第一款采用LDS(线弧喷涂)涂层气缸套的发动机,Mercedes将之命名为“NANOSLIDE技术”,好处是有效降低活塞环与气缸壁的摩擦。M159在硬件参数部分与M156一致,同样的90°夹角V8架构,缸径和冲程均为102.2mm和94.6mm,排气量均为6208cc,甚至连压缩比也同样是11.3,除此以外,M159有了自己独有的配置,例如它拥有干式油底壳润滑系统、进气歧管为镁合金以减轻重量、全新设计的配气机构及配气控制机构、锻造工艺制作的活塞等等。在SLS AMG上的M159引擎型号为M159.980,同样采用“一人一机”的手工装配形式进行生产,从商业包装上,这确实能让消费者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仍能享受到“感觉尊贵”的专人服务感,但如果从企业管理层面看,这无非就是应对需求量未达到规模化的最佳解决方案,人工成本确实贵了不少,但羊毛出在羊身上,AMG或者Maybach的贵就贵在这里。
图:干式油底壳结构省略了油槽,整颗引擎的安装位置就能往下降个几十毫米,这也直接降低了车辆的结构重心高度。
图:没有了复杂的水冷中冷器系统后,发动机前方的空间充裕了许多,工程师们将干式油底壳的油箱放置在前方的迎风位置,更有利于机油散热。
SLS AMG的生产过程可算是曲折了,车架和铝合金蒙皮放在奥地利格拉茨的Magna Steyr工厂生产;发动机则放在阿法尔特巴赫的AMG工厂里组装;这两组大件完成后,统一运往辛德芬根工厂进行组装,2010年1月开始生产,2010年3月开始投放欧洲市场,6月份开始交车,2011年开始登陆北美地区,2011年7月追加了敞篷版的SLS AMG Roadster(R197);2012年6月,避震结构经过重新设定、动力性能增加至591匹、变速箱换档程序重新编写过的SLS AMG GT版本面世,并在同年10月投放市场。2012年9月29日,属于政治正确类的电动版SLS AMG Electric Drive特意选择在巴黎车展上发布;同年11月,Mercedes又马不停蹄地推出最高性能版本SLS AMG Black Series,整车重量减少了70公斤,增加了大量空气空力学组件以提升高速稳定性,车重降低,对于发动机的调校空间更充裕了,将略低15牛米的峰值扭力设定在更高的5500转上,以此获得额外40匹的峰值马力参数,而最高点出现在7400转。
图:根据FIA GT3规则开发的SLS AMG GT3赛车,变速箱换成了六前速序列式,加入了大量赛车专用机械部件及安全设备,2010年在纽约车展首发,2011年2月开始交车服役。
图:全重1340公斤,动力性能在限流器规范下各支车队自行调校,标配了多片式LSD,轮圈为规定的18寸,避震来自Bilstein。首场胜绩由Graff Racing车队在法国GT锦标赛夺得,Heico车队则获得GT3欧洲锦标赛年度车队冠军。SLS AMG GT3一共赢得过43次组别冠军。
图:SLS AMG GT如果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普通版的改进型号,因为部分地区市场它是为了取代SLS AMG而推出的。它在纽北的圈速是7分30秒。
图:GT版本改动了许多设计细节和用料,例如大量加入碳纤维制品、Alcantara内衬,而且AMG也推出了大量的选装件供选择。
图:2012年圣保罗车展上推出为数5台的SLS AMG GT3 45周年限量版,用以纪念AMG品牌成立45周年,哑光石墨黑色涂装,碳纤维车门、引擎冚、砂板、尾翼、侧裙、后扩散器等等。至于有没有人真会买这台价值446,250欧元的车去参加GT3组别赛事,就不得而知了,但估计5个买家都会藏着等升值吧。
图:在Mercedes的商业说辞中,SLS AMG Roadster的前任是1957年的300 SL Roadster(W198 II)......
图:貌似还真有点儿反驳不了,除了后悬短一点儿外,真的神似.....
图:国内总有一批人天天叫着外国车企的电动车起步晚云云,有时真觉得他们活得太累了。2012年发布,2013年开始量产的SLS AMG Electric Drive,请问2013年的时候国内哪家新势力开始生产电动车了?
图:此车一共拥有四台电动机驱动四轮,总计751匹马力,最高时速250 kph,搭载重量达548公斤的60千瓦时水冷400伏架构的锂离子电池组,续航400公里,2013年6月在纽北跑出了当时最快的量产电动车圈速:7分56秒。留意前部,因为增加了传动轴,所以前悬挂形式改成了推杆式的双摇臂结构。
图:SLS AMG Black Series于2013年6月上市,外观设计灵感来自SLS AMG GT3赛车,变速箱位置降低10毫米,让后部重心更低。
图:SLS AMG GT Final Edition,标配了碳纤维引擎盖和前扰流器,固定式的尾翼,红色制动卡钳。
笔者没花太多的时间去查阅SLS AMG的具体产销量,公开资料的话大概就5000辆左右,其中1000台是Roadster,4000辆是硬顶,当中包括了350辆Final Edition、9辆电动版,及一批SLS AMG GT3赛车,这些赛车在FIA里归属GT1组别,在日本的Super GT赛事中属于GT300组别。2014年,Mercedes推新的了新的Mercedes-AMG GT(C190),其车架和底盘大部分技术均继续传承自SLS AMG,所以成本更低,加上配用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也几乎是现成的降低版,所以其市场地位要比SLS AMG低了足足一级,它竞品被定在了Porsche 911这个中级跑车范畴,不过从销量数据看,AMG GT到2021年12月3日停产,总产量达到了3.34万辆,比SLR McLaren的2157辆和SLS AMG的约5000辆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