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约日报 04.06」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42.2GWh 同比增63%;知行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自游家App停止服务

2023-04-06
建约EV预测 正式上线
点击了解详情


1.吉利汽车3月销量110,300辆 新能源销量28,093辆

2.奇瑞汽车3月销量124,954辆 新能源预估销量10,000辆

3.比亚迪2023款e2上市 售10.28-10.98万元

4.汉EV冠军版试驾体验


自动驾驶

1.知行科技在港交所递表 2022年营收13.3亿元 

2.特斯拉FSD Beta车队日均行驶里程已达约100万英里

3.线控底盘厂商利氪科技完成4亿元B轮融资


电动化

1.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42.2GWh 同比增长62.9%

2.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三篇章公布旗下车型电池型号

3.Core Lithium澳洲Finniss项目首批3500吨锂精矿即将交付四川雅化


数字化

1.捷豹路虎中国与阿里云达成全面合作

2.谷歌公布新一代AI超算 称比英伟达A100更快、更节能


企业·财经

1.特斯拉在得州工厂投资已超58亿美元

2.自游家官方App停止服务



车型·车市


1.吉利汽车3月销量110,300辆 新能源销量28,093辆


4月6日,吉利汽车公布3月销量数据。3月吉利汽车总销量110,300辆,同比增长9%。


3月新能源车型销量28,093辆,同比增长超98%,环比增长20.7%,其中:


  • 纯电动车型销量25,943辆,同比增长118%,今年累计销量57,675辆,同比增长46%;

  • 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2,150辆,同比减少5%,今年累计销量4,732辆,同比减少30%。

纯电动品牌方面:

  • 几何品牌销量18,290辆,同比增长126%,今年累计销量39,352辆,同比增长51%;

  • 极氪品牌销量6,663辆,同比增长271%,今年累计销量15,234辆,同比增长85%;

  • 睿蓝品牌销量1,394辆,同比减少31%,今年累计销量4,232辆,同比减少20%。


2.奇瑞汽车3月销量124,954辆 新能源预估销量10,000辆


4月6日,奇瑞集团公布3月销量数据。3月集团总销量124,954辆,同比增长52.7%,环比增长20.3%,连续10个月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今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新车330,335辆,同比增长44.1%。

品牌方面:

奇瑞品牌销量89,157辆,同比增长47.9%,今年累计销量238,133辆,同比增长38.3%;

星途品牌销量6,458辆,同比增长92.2%,今年累计销量16,266辆,同比增长56.1%;

捷途品牌销量19,507辆,同比增长95%,今年累计销量51,948辆,同比增长94.2%。

本次奇瑞未公布新能源车型销量,根据此前乘联会发布的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奇瑞汽车新能源销量预估为10,000辆。

目前奇瑞在售的新能源车型主要有QQ冰淇淋、小蚂蚁、无界Pro、瑞虎8 PLUS鲲鹏e+等。


3.比亚迪2023款e2上市 售10.28-10.98万元


4月6日,比亚迪2023款e2上市,2款车型售价分别为:舒适型10.28万元,豪华型10.98万元。比亚迪表示,4月30日前订购该车型的用户,可享包括2年0息、全系2年免费车机流量(5GB/月),三电系统终身保修等权益。


2023款e2定位A0级纯电轿车,车身尺寸为4260*1760*1530mm,轴距2610mm。

安全性方面,该车全系标配刀片电池,3H高强度车身结构,高强度钢占比50%以上。

动力方面,2023款e2搭载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系统效率达89%,百公里电耗10.3kWh,全系标配热泵空调配合电池包直冷技术,对动力电池温度控制更精确、高效,低温续驶里程提升10%以上。

智能配置方面,新车搭载全新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并升级了8.8英寸组合仪表,中控旋转Pad升级为10.1英寸(舒适型)和12.8英寸(豪华型)。此外,该车还支持使用蓝牙钥匙、手机NFC车钥匙解锁车辆。



4.汉EV冠军版试驾体验


4月2日,《建约车评》受邀参加了在广东惠州举行的汉EV冠军版的试驾活动。

汉EV冠军版于3月16日上市,售价20.98-29.98万元。本次试驾的车型为售价29.98万元的610km四驱旗舰型。

新车在车身尺寸和外观上较老款车型无明显变化,长宽高分别为4995*1910*1495mm,轴距2920mm,定位纯电动中大型轿车。本次试驾车型采用了新增的“冰川蓝”车身色。


610km四驱旗舰型的内饰采用了独有的金鳞橙配色,整体设计与老款车型保持一致,仍为12.3英寸液晶仪表+15.6英寸自适应旋转悬浮式中控屏的双屏布局,并配备W-HUD。


该车搭载的DiLink 4.0 (5G) 智能网联系统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流畅度,并支持全车四音区智能语音交互,但目前尚不支持连续对话及可见即可说等更高阶的交互功能。

作为一款中大型轿车,汉EV冠军版在后排乘坐空间上有良好的表现,身高176cm的体验者将前排调至合适位置后,能够获得接近3拳的后排腿部空间。此外,本次试驾的顶配车型还配备了后排中央控制系统,并支持后排座椅通风、加热和座椅靠背角度电动调节,具有较高的乘坐舒适度。


试驾车型的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380kW,峰值扭矩700N·m,官方0-100km/h加速时间为3.9s。即便在标准模式下,该车动力仍十分充沛,提速轻快,并且能够很好地应对高速超车等场景。

汉EV冠军版的底盘仍然沿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的组合,但全系更改为铝合金材质,并标配FSD可变阻尼悬架系统。顶配车型还标配了DiSus-C智能电控主动悬架,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状态主动调节悬架软硬,使底盘能够在保证足够的舒适性的同时兼顾一定的运动性。

但由于底盘结构未做改变,转弯半径较大的问题在汉EV冠军版上依然存在,会在转弯或掉头时带来一些不便。

本次试驾路线以盘山公路和高速路为主,在车内乘坐三人,驾驶模式标准,空调24度1档风的情况下,试驾车型的表显电耗在18-20kWh/100km之间。此外,由于新款车型全系标配了宽温域热泵空调,官方宣称其低温续航里程可提升10%。


顶配车型搭载了包含12颗超声波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4颗环视摄像头和1颗前视摄像头在内的共22个感知硬件,支持LDWS车道偏离预警、LKS主动式车道保持、HWA高速道路驾驶辅助、ILCA交互式变道辅助、APA视觉融合全场景自动泊车等功能。

用户可通过方向盘左侧实体按键启用或退出驾驶辅助,易用性良好,实际体验基本能满足日常驾驶需求,但与行业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

汉EV冠军版已开启用户交付,根据比亚迪官方公布的数据,汉EV冠军版和同日上市的唐DM-i冠军版在上市当日共获得8196辆的订单。3月比亚迪共交付汉家族车型(含汉EV、汉DM-i、汉DM-p),随着汉EV冠军版车型的批量交付,预计4月销量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自动驾驶

1.知行科技在港交所递表 2022年营收13.3亿元


4月4日,自动驾驶厂商知行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发行H股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知行科技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

  • 营收分别为0.48亿元、1.78亿元和13.26亿元;

  • 毛利分别为0.10亿元、0.37亿元和1.11亿元;

  • 毛利率分别为20.1%、20.6%和8.3%;

  • 净亏损分别为0.54亿元、4.64亿元和3.42亿元;

  • 净利率分别为-113.0%、-260.4%和-25.8%;

  • 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0.36亿元、0.34亿元和0.17亿元;

  • 研发费用分别为0.44亿元、0.55亿元和1.04亿元;

  •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2.6%、30.8%和7.8%。


截至2022年底,知行科技共有245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4%;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为3.66亿元。

知行科技成立于2016年12月,定位为一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研发和产销。


当前,知行科技主要有三条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线,分别为公司与Mobileye合作开发的SuperVision系列、自主研发的iDC系列(包括已量产的iDC  Mid、计划于2024年量产的iDC High),以及L2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iFC系列。

咨询公司弗罗斯特沙利文提供的数据显示:按2022年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销售收入计,知行科技是中国第二大第三方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提供商,市场份额为26.2%,仅次于德赛西威的44.6%。如将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考虑在内,知行科技是中国第四大整体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提供商,市场份额为8.6%。

2021年和2022年,吉利集团均为知行科技的最大单一客户,营收占比分别达53.0%和96.4%。极氪001和极氪009两款车型均搭载知行科技和Mobileye合作开发的辅助驾驶导航解决方案Supervision系统。

截至目前,知行科技已获得14家主机厂的定点函,包括吉利、上通五菱、长城、奇瑞、东风和极星等;公司已经合计向客户交付超10万台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知行科技的核心管理人员主要有3位,分别为创始人兼CEO宋阳、CTO卢玉坤和副总裁李双江。三人此前均有在博世和百利得汽车的任职经历。

(知行科技上市前部分股东及持股比例)

截至目前,知行科技共历经9轮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北京车和家、建银国际、元禾原点等。C3轮融资完成后,公司整体估值达33亿元。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创始人宋阳直接持股23.9%,并通过多个平台合计拥有39.9%的表决权。


2.特斯拉FSD Beta车队日均行驶里程已达约100万英里


4月4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回复网友时表示,现阶段,特斯拉FSD Beta车队的日均行驶里程为100万英里左右。但由于收集到的数据中缺乏严重事故的训练案例,特斯拉仍然不得不在仿真环境中生成案例,以此训练深度神经网络。


特斯拉FSD Beta的日均行驶里程增长迅速。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FSD Beta的累计行驶里程约为9000万英里,而彼时的日均行驶里程约为30万英里,是当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3.线控底盘厂商利氪科技完成4亿元B轮融资


4月6日,智能底盘系统方案提供商利氪科技宣布完成4亿元B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国科投资及力合资本联合领投,哪吒资本、北汽产投、一旗力合(一汽集团与力合资本的合资平台)战略投资,砺明创投、衍盈投资、广州科学城创投、龙鼎投资跟投,老股东元璟资本、上海自贸区基金、嘉实投资以及九合创投持续追加投资。

利氪科技成立于2022年1月,主要从事集成式液压制动IHB-LK (One-Box) 及全解耦液压制动DHB-LK (Two-Box) 的研发和产销。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融资金额6亿元人民币。


电动化

1.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42.2GWh 同比增62.9%


3月30日,SNE Research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75.2GWh,同比增长39%。其中,宁德时代以25.5GWh的装车量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榜首,比亚迪以13.7GWh的装车量位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30%的企业,继续保持全球市场第一的位置。比亚迪是该榜单中唯一一家装车量实现同比3位数增长的公司,增长率为122.6%。


日韩企业LG新能源、松下、SK On、三星SDI分别以10GWh、7.8GWh、4.1GWh、3.7GWh的装车量位居第3-6位。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分列7-10位,装车量分别为2.5GWh、1.5GWh、1.4GWh、1.1GWh。其中,国轩高科是榜单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率的企业,装车量同比下滑8.2%。

韩国企业方面,1-2月,LG新能源、SK On与三星SDI合计市场份额为23.7%。而松下作为日本唯一一家位列全球动力电池前10的公司,1-2月装车量达7.8GWh,同比增长47.6%。


2. 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三篇章公布旗下车型电池型号


4月5日,特斯拉官方发布其可持续性能源发展“宏图计划”第三篇章(Master Plan Part 3)的完整文件。


该文件显示,特斯拉小型电动汽车将配备53kWh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预计,全球紧凑型乘用车市场容量约为4200万辆/年,当该市场的车型均为纯电汽车时,共需动力电池36TWh。

特斯拉Model 3、Model Y将配备75kWh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预计,全球中型乘用车市场容量约为2400万辆/年,当该市场的车型均为纯电汽车时,共需动力电池28TWh。

特斯拉Model S、Model X与Cybertruck将配备电池容量为100kWh的高镍三元锂电池。特斯拉预计,全球大型乘用车市场容量约为900万辆/年,当该市场的车型均为纯电汽车时,共需动力电池15TWh。


3.Core Lithium澳洲Finniss项目首批3500吨锂精矿即将交付四川雅化


4月5日,澳洲锂矿商Core Lithium公告称,旗下位于北领地达尔文地区的Finniss锂矿项目首批锂辉石精矿准备出口。

Core Lithium表示,该项目首批出口锂精矿数量为3500吨(品位5.6%)已成功运至达尔文港口,并准备装船交付给长协客户四川雅化。该批锂精矿以离岸价(FOB)出售,与Fastmarkets(品位6%,CIF中国)价格挂钩。

目前,Finniss项目在完成矿坑排水工作后已恢复全面采矿作业。第二批交付四川雅化的锂辉石精矿正在生产中,交付量为15,000吨锂精矿。

Core Lithium拥有Finniss锂矿项目100%股权,拥有氧化锂储量(探明+指引)1500万吨,平均品位为1.3%。

3月22日,四川雅化与Core Lithium达成协议,Core Lithium将在原协议4年向公司出售30万吨锂精矿的基础上,额外增加1.85万吨锂精矿供应。2020年,雅化与特斯拉特斯拉签署了电池级氢氧化锂供应协议,协议时长为5年,金额超60亿元。Core Lithium表示,预计Finniss项目将成为雅化该协议的主要原材料来源。


数字化

1.捷豹路虎中国与阿里云达成全面合作


4月6日,阿里云官方宣布,捷豹路虎中国与阿里云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基础设施云化、供应链与采购数字化、营销数智化、碳中和与碳达峰、自动驾驶在中国的合规性研究等领域展开合作。


具体而言:

  • 基础架构建设方面,捷豹路虎中国将引入阿里云的云计算技术,重构技术底座,搭建“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100%统一数据指标口径,支撑6大业务部门和200+经销商门店;

  • 智能研发方面,捷豹路虎中国正加大本土研发力度,特别是在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方面,阿里云算力的支持有望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并使其满足在中国的合规性;

  •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双方将共同探索汽车生产制造环节中的能耗优化和“碳足迹”计算,实现工厂和供应链、采购平台的数字化;

  • 此外,双方还将共建数智化营销体系,提升用户服务与体验,并在捷豹路虎内部引入一套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提升员工的获得感。

阿里云表示,基于云、达摩院、钉钉、瓴羊、阿里妈妈等技术能力,阿里云在汽车研发、制造、流通三个业务场景形成了自动驾驶、智造、营销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阿里云“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包括一汽、上汽、长安、吉利、长城、小鹏、地平线等。


2.谷歌公布新一代AI超算 称比英伟达A100更快、更节能


4月4日,谷歌公布了其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超级计算机的细节,基于TPU超算系统,已可实现比英伟达同类产品更快速、更节能。

谷歌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是该公司为机器学习定制的专用芯片(ASIC),第一代发布于2016年。与GPU相比,TPU采用低精度计算,在几乎不影响深度学习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功耗、加快运算速度。同时,TPU通过脉动阵列等设计优化矩阵乘法与卷积运算。

如今,谷歌TPU已发展到第四代。根据4月4日谷歌发布的论文《TPU v4: An Optically Reconfigurable Supercomputer for Machine Learning with Harware Support for Embeddings》,TPU v4的性能比前一代高2.1倍,性能功耗比提高2.7倍。

基于TPU v4的超级计算机由4096块芯片组成,对于类似规模的系统,谷歌可以做到比英伟达A100快1.2-1.7倍,功耗低1.3-1.9倍。谷歌同时表示,并未将TPU v4与英伟达H100芯片做对比,因为H100上市时间晚于TPU v4,且采用了更新的技术。

谷歌表示,其90%以上的AI训练工作是通过TPU芯片完成的,目前已部署了数十台TPU v4超级计算机,供内部使用和外部通过谷歌云使用。


企业·财经

1.特斯拉在得州工厂投资已超58亿美元


4月6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向得克萨斯州特拉维斯县提交的一份年度合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特斯拉已经在得州超级工厂投资58.1亿美元。

特斯拉2021年将总部从加州帕洛阿尔托搬到得州,截至2022年底,特斯拉在得州奥斯汀地区的员工数为12,277人,而2021年仅为3523人(临时工和长期员工)


2.自游家官方App停止服务


4月4日消息,日前,自游家汽车官方App宣布停止服务,目前用户已经无法正常访问;此外,其NIUTRON官网也已经无法访问,官方微博内容已经清零。


自游家是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创立的智能电动车品牌,李一男于2018年11月开始筹备造车,2019年成立公司,2020年注册公司江苏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江苏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火星石科技),2021年12月发布汽车品牌“Niutron”,中文名“自游家”。

2022年10月8日,自游家NV正式发布,增程版售价28.88万元,纯电标准续航版售价27.88万元,纯电长续航版售价31.88万元。

12月7日,自游家对外发布公告称,“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自游家NV在短期内将无法交付,这意味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旅程还没有开始,就即将结束。”

对于目前已经交付小定的24,376名意向用户,自游家将在48小时内全额退款,并补偿一台NV车模以及200元星巴克消费卡。



新闻回顾(4月4日)

车型·车市
1.乘联会:预估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60万辆
2.智己LS7试驾体验
3.小鹏G6官方谍照发布
自动驾驶
1.黑芝麻智能行泊一体智驾域控方案成本已降至3000元以内
电动化
1.特斯拉发布移动充电桩产品“赛博充”
2.小鹏汽车累计上线186座S4超快充站
3.Lake Resources阿根廷Kachi盐湖采用DLE技术生产
数字化
1.芯驰科技推出基于X9U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企业·财经
1.特斯拉得州工厂周产量达4000辆




“建约EV预测系统”定位为专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预测系统,为企业客户提供第三方趋势预测服务,包含:EV销量预测、产业趋势分析和产业沙龙服务三大部分内容。


购买咨询:
石颖   微信:13552299966
 
详情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预测系统「建约EV预测」 已正式上线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