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理想汽车的成立时间比蔚来和小鹏都要晚,作为后来者的理想,一开始(那时还叫车和家)的路似乎就走错了,那时的理想想打造一款名为SEV的小微型电动汽车。等到理想汽车无奈放弃,最后确定走增程式技术路线,并于2018年10月正式发布第一款产品——理想ONE时,蔚来和小鹏的第一款产品都已经上市大半年了。这一年,蔚来汽车成为第一个年销量突破1万辆的造车新势力。而当理想ONE量产上市时,时间已经来到了2019年12月,蔚来当年销量已经超过了两万辆,威马和小鹏也都跨过了1万辆的“关卡”。当时落在队伍后面、刚起步的理想汽车,并不为多少人看好。
很多人都将理想汽车后来的成功,归功于增程式技术路线。在他们看来,正是理想汽车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从而在当时竞争已经有些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成就了品牌的成功。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开拓者在起步时,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坚持。有知情人士透露,曾经有股东向李想提议过“做纯电”,理由是“好融资”和产品“好做”,相比纯电动汽车的单一动力系统,增程方案的复杂度将增加不少,给产品量产和落地增加了难度。然而,据理想汽车的投资人、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回忆,李想的回答是:“我这个车不是给VC(风险投资)做的,不是给投资人做的,我要做的是一个中国广大群体愿意用,而且买得起的车。”
在争议中前行
究其背后的原因,有人认为,理想最大的优势在于增程式技术路线。说实话,理想并非这一技术路线的发明者,此前也有不少走这条道路的产品“折戟沉沙”,理想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机。一方面,在低碳减排的压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之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十分完善,充电速度和便利性也没能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正如长安新能源首席执行官邓承浩所言:“增程技术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既保留电驱的优势,又规避了里程焦虑,是电动化进程中非常好的选择。”
不过,即便是拥有先发优势,理想的成功也绝非只因为“技术路线走对了”这一个原因。事实上,增程式技术路线已经拥有了大批“拥趸”,包括问界、岚图、哪吒、零跑、深蓝等,然而,理想依然长期占据着这一细分市场的龙头位置。“增程式动力只是表面原因,其根本还在于理想读懂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来,理想的产品定位非常清晰——“奶爸”型产品,空间大、内饰简洁、配置丰富、价格相对合理,可以说直击了家庭用车的多个“痛点”;二来,理想非常“听话”,只要是消费者反映的问题,理想汽车都会在后续的OTA中实现。例如L9的后排冰箱不能通过中控屏开启和车机不支持车外WiFi热点连接等。
学习+训练 构成“成长”闭环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理想L9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向特斯拉学习。以供应链为例,理想早期并没有在研发上进行太多投入,但在2020年IPO之后,“有钱了”的理想就开始“真的往里投”。此前李想曾透露,当芯片供应出现问题时,理想会立刻启动另一个供应商,因为硬件驱动层与软件算法层都在理想手中,所以并不会受到供应链的影响。“这与特斯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如出一辙。”该人士如是说。正是因为在成本控制方面积极学习特斯拉,这使得理想的盈利水平比其他造车新势力都要高。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理想毛利率为20.4%,其中,车辆毛利率为19.8%。
其实故事讲到这里,理想是否拥有长红基因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一直以来,业界对于理想的市场表现能否长久都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其产品单一不能打,有的则提出增程式技术路线更像是过渡路线,一旦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消失,理想汽车就会失去市场。但相信就像李想说的,只要坚持“持续的学习、持续的训练、持续的成长”,理想汽车就能保证自身的竞争力,持续获得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
文:施芸芸 编辑:孙焕玉 版式:赵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