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广汽三菱!下一个会是谁?

2023-10-06

据日经新闻最新消息,三菱汽车已决定结束在中国的汽车生产,并且正与中国合资伙伴广汽集团谈判退出事宜。

消息称,广汽埃安将接管广汽三菱工厂,将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成为广汽埃安的第三工厂。

对于业界而言,广汽三菱停产的消息并不让人意外,早前有关广汽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已经甚嚣尘上。

今年3月以来,就有业内人士就预计到了广汽三菱的停产:先是3月被曝停止新车生产,接着4月产销数据从广汽集团快报中被合并为“其他项”。

广汽与三菱的合资企业广汽三菱的工厂设在长沙,是三菱在中国唯一一个生产新车的工厂。而该工厂于今年3月就已暂停生产。

成立于2012年的广汽三菱早期没有掀起太多水花,直到2016年国产欧蓝德,才迎来销量突破,迎来了三年的高光时刻。从2017年到2019年,年销量分别为11.73万辆、14.4万辆、13.3万辆。

然而好景不长,短暂高光之后,广汽三菱陷入了持续低迷状态。2020至2022三年间,广汽三菱销量分别为7.5万辆、6.6万辆、3.36万辆。

曾几何时,对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来说,三菱汽车的技术曾经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三菱的一款发动机,一度“养活”了众多的国内车企。尤其是在自主品牌还无法自研发动机的年代,三菱发动机凭借皮实耐用、维修方便等优势,成为诸多自主品牌的不二选择,比亚迪、长城、吉利都曾使用过三菱发动机。

然而,在不进则退的汽车行业,在涡轮增压发动机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三菱却和其他日系车企一样,仍然使用自然吸气发动机,在油耗高、动力弱等缺点凸显时,三菱发动机逐渐被市场抛弃。

有人说,拒绝使用涡轮增压技术是日系车企不思进取,其实不是,归根结底是发展思路问题,日系车企普遍不看好涡轮增压技术,当然,这跟他们的自然吸气技术过于强大有关。所以说,很多时候,过于强大反而是你的软肋。

三菱汽车败走中国,究其原因,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问题是三菱汽车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品牌影响力下滑,直接导致了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江河日下,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尤其是2022年,广汽三菱年销3.36万辆,在广汽集团中“垫底”,成为跌幅最大的合资品牌。

自今年4月起,广汽集团连续三月的产销快报中未单独披露广汽三菱相关数据,后者与日野、合创等品牌共同归入“其他”类目。

伴随着我国新能源转型变迁,整个汽车行业迎来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一些本就浪花不大的合资品牌,注定是要第一波被淘汰出局的。

一直以来,广汽三菱都在靠欧蓝徳支撑销量。单看销量构成,欧蓝德就占了广汽三菱总销量的九成之多。

广汽三菱汽车不是没有努力过,可单一的产品阵容只能挽回少部分有情怀的客户。毫无规划的转型,则让三菱汽车错失了“翻盘”的绝佳机会。

在此情境之下,三菱选择紧抱广汽集团的大腿,试图引进广汽先进的电驱技术,来补上这块短板。

早在2019年,广汽三菱便与广汽埃安(当时的广汽新能源)合作推出了首款纯电动SUV——祺智EV,算是对新能源市场的一次“试水”。

但这款直接由广汽GE3“换标”而来的产品,在上市以后却接连碰壁。有数据显示,祺智EV在最高峰的时刻,单月销量也只有200辆左右。淡季情况下甚至一个月也卖不出一辆车。

面对如此惨淡的表现,最终广汽三菱也不得不宣布停产。

埃安作为广汽新能源子品牌,至今已推出 S、LX、V、Y、S Plus、V Plus、LX Plus 共 7 款车型,产品矩阵覆盖 10-40万元的价格区间。

继8月终端交付突破5万辆后 ,9月广汽埃安销量达到51,596辆,同比增长72%。根据规划,广汽埃安今年销量目标是保50万辆、争60万辆。

再说几句

自2018年以来,曾经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合资品牌,陆续陷入困境。这其中,长安铃木、长安PSA、东风雷诺、广汽讴歌、广汽菲克等合资品牌陆续退出市场,留下来的神龙汽车、悦达起亚、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合资品牌处境堪忧。

“其实不想走,其实很想留”是多数合资品牌眼下共同的心态,但市场不会考虑你的情绪,消费者要的是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喊了这么多年的“弯道超车”,终于在比亚迪的一骑狂飙之下成为现实。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在欧美日韩等传统车企的屁股后面跟跑了几十年的中国车企,应当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研发技术提供好产品,而不是忙着打嘴仗——好产品不是靠嘴吹出来的。

别了,“广汽三菱”。下一个和我们说再见的合资品牌,会是谁?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呗!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