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研究院:11月产销再创今年新高

2023-12-25

01

整体乘用车市场


11月产销同环比均上升。11月产销量分别达到270.5万辆和260.5万辆,同比分别上升25.7%和25.5%,环比分别上升7.6%和4.7%;地方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临近年底终端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叠加“双11”购车活动、广州车展新车上市等刺激终端购车热情,11月产销再创今年新高。1-11月,乘用车产销累计完成2,338万辆和2,32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8%和9.1%。



出口市场月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11月出口销量40.7万辆,同比增长47.3%;重点车企方面,奇瑞11月出口保持高位,达8.2万辆,持续领先于其他车企;上汽乘用车出口持续走强,接近7.3万辆,特斯拉出口3.2万量,分别排名第二、三位;1-11月累计乘用车出口销量共计366万辆,同比增长62.6%。综合出口走势发展判断,2023年全年出口有望突破410万辆。



02

细分市场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59.5%。11月自主品牌销量155.0万辆,环比上升4.6%,同比增长36.6%。市场份额同比显著增加,11月市占率59.5%,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1-11月,自主品牌累计销售1,300万辆,同比增长22.7%,累计市场份额为56.0%,比上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车企销量头部效应和马太效应显著,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包揽自主车企销量排名前四名,TOP4车企销量集中度超过53.5%,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11月销量30.1万辆,同比增长31.1%,单月销量持续突破30万辆,稳坐销冠位置。单月出口销量同样创历史新高,11月出口3.1万辆。其他派系品牌中,仅美系11月销量同比下降,跌幅为13.0%,主要是别克和特斯拉销量同比大幅度下降导致。



SUV和轿车同环比实现正增长。11月轿车和SUV销量分别为112.7万辆和135.6万辆,同环比均上升。同比方面,轿车和SUV分别上升18.4%和34.0%。环比方面,轿车和SUV分别上升5.3%和5.2%。MPV销量9.7万辆,同比上升10.5%,环比下降6.9%。从分级别细分市场来看,A级SUV、B级SUV、A级轿车和A0级轿车同比增量较多,销量贡献较大。市场份额方面,11月SUV市占率为52.1%,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轿车市场份额43.0%,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MPV市场份额占比为3.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截止到11月,轿车和SUV累计销量分别为1,014万辆和1,185万辆,轿车累计同比上升1.2%,SUV累计同比上升16.9%。MPV累计销量100万辆,同比上升16.2%。



从车系排名来看,比亚迪包揽轿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两名,日产轩逸排名第三。比亚迪海鸥凭借11月销量接近4.5万辆,连续2个月超越秦PLUS,荣获轿车单月销量冠军。与同级车型相比,比亚迪海鸥在安全、科技、动力续航等层面,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叠加比亚迪在新能源阵营的品牌背书,海鸥自今年4月底上市以来,月度销量连续上涨,连续4个月获得纯电轿车月销冠军。秦PLUS销量4.1万辆,累计销量41万辆,同比上升40.7%。


日产轩逸价格优惠力度持续加大,11月销量3.9万辆,位列轿车销量排行榜第三。根据终端市场反馈,12月日产轩逸价格继续下探,年末冲量决心可见一斑。海豚11月销量继续上升,超过3.5万辆,连续9个月保持月销量在3万辆以上,本月排名轿车销量排行榜第四名。


SUV车系销量榜中,11月特斯拉Model Y月销5.8万辆继续排名第一,结束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态势,环比增长23.9%。11月Model Y 连续三次涨价,新增订单和销量不降反增。比亚迪宋PLUS和元PLUS位居SUV销量榜第二、三位,11月销量均在4.1万辆左右。MPV市场中,腾势D9凭借其强势的产品力,月销量稳定超过1万辆,持续蝉联MPV销量排行榜第一。


NEV市场渗透率37.4%。11月新能源销量97.5万辆,同比上升30.8%,环比上升8.2%,单月销量创下历史新高。1-11月新能源累计销量785万辆,同比增长35.7%,累计渗透率达到33.8%。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反馈,12月车市继续火爆,新能源车型促销力度持续加大,地方政策和车企年终大促,刺激终端购车热情,车市热度延续,预计新能源市场销量年底前将持续上升。


燃油车市场11月销量147.7万辆,同比上升25.5%,环比上升3.6%。价格战主旋律下,燃油车终端优惠力度较大,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出口销量持续上升(燃油车在出口销量中占比在7成左右),燃油车整体销量表现超过预期。1-11月累计销量1,376万辆,市场份额59.3%,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混动车11月销量15.3万辆,同环比均下降,降幅分别是0.5%和5.7%;1-11月混动累计销量161万辆,市场份额7.0%,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03

新能源市场


插电混动保持高增长。11月纯电市场销量65.5万辆,插电混动销量32.0万辆,纯电市场销量同比上升13.9%,插电混动销量同比增长88.1%。比亚迪和理想依靠强大的产品品牌力引领PHEV和REEV市场高速增长,长安、吉利、长城等插电混动产品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爆款新品(理想L7、问界M7、领克08等)销量快速提升,带动插电混持续高速增长,插电混成为新能源市场主要增长动能。


1-11月新能源市场累计销量785万辆,其中纯电市场累计销量541万辆,同比上升21.2%,插电混动累计销量243万辆,同比增速为84.9%。市场份额方面,11月纯电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比为67.1%,插电混市场份额32.9%。由于插电混增速一直远高于纯电市场,插电混市场份额不断上升,1-11月插电混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比上升至31%。



11月新能源玩家中,自主新势力销量同比表现突出。11月销量实现13.2万辆,同比增幅为83.0%;市场份额达到13.5%,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车企方面,6家车企月销超过万辆,分别为理想汽车突破4.1万辆,问界2.1万辆,小鹏2.0万辆,零跑汽车接近1.9万辆、蔚来汽车超过1.6万辆、哪吒汽车超过1.2万辆。


其中,理想销量持续“遥遥领先”,11月销量41,030辆,同比增长172.9%,环比上月微增1.5%。按照规划,12月理想将继续挑战月销5万辆的目标,其中理想L7挑战两万辆交付。理想1-11月累计交付量已达到325,677辆,同比增长了近两倍,预计2023年理想整体销量有望接近38万辆。


小鹏势头平稳,继10月实现月销2万辆后,11月销售20,041辆,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245%。销量排名稳定在新势力第二席位。进入12月,小鹏三款车型先后开启限时购车优惠政策,其中P7i最高优惠达到2.6万元,小鹏G9最高降幅为1.9万元,小鹏G6则是全系车型降价1万元。车价的全面下调,有望推动小鹏销量的继续增长。


零跑11月销量继续稳中有升,达到18,508辆,同比增长130%。目前零跑共有C11、C01、T03三款车型在售,其中C系列主力车型均实现了“纯电+增程”的双动力布局,占总销量比重的80%以上。零跑首款全球化车型C10预计将于明年1月开启国内预售,并计划在一季度内完成到店、上市与交付等一系列动作,届时将进一步丰富零跑的产品矩阵,有望带动零跑销量持续上升。



纯电汽车市场中,11月纯电销量65.5万辆,同比上升13.9%。纯电轿车和SUV销量同比明显上升,增幅分别为15.9%和14.8%;MPV销量同比基本持平。1-11月纯电累计销量541万辆,同比上升21.2%。细分市场中,A00级纯电轿车持续下跌,A0级轿车、A级SUV市场增量贡献较大,其中因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新车上市后销量增长迅猛,带动A0级轿车持续增长,同比增量贡献最大。车型排名方面,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海鸥和元PLUS位列11月纯电车型销量排行榜前三名。



插混市场中,11月销量实现32.0万辆,同比上升88.1%;1-11月插电混累计销量243万辆,同比增幅为84.9%。车身类型方面,SUV车型销量增加最多,特别是B级和C级增量贡献最大,理想、长城、吉利、长安加速布局该细分赛道,带动插电混市场销量持续高增长。车企排名方面,比亚迪汽车在插混市场霸主地位无人撼动,占据插混轿车、SUV、MPV车企销量排名第一,热销车型包揽轿车、SUV、MPV车型排名榜首位置。



04

12月车市展望


11月车市延续“银九金十”销售旺季增长趋势,产销再次创今年新高。展望12月,车企及经销商进入全力销量冲刺阶段,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促销力度进一步增加;多样化年终促销活动如限时优惠(现金优惠、购车权益增加、金融利率优惠等)、“双十二”购车节等带动终端客流持续增加,刺激购车需求释放,车市热度将持续保持。宏观环境方面,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潜力继续显现。国家和地方汽车促消费政策积极促进车市发展,多省市积极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和新能源下乡活动,叠加多地推出年终购车补贴或发放消费券活动都将促进汽车市场不断向上发展。


综合以上因素,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3年12月乘用车市场产销量分别将会实现271.7万和266.5万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12月产销同比预计将大幅度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27.8%和18.1%,环比分别上升0.4%和2.3%。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3年11月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获取完整报告(共29页PDF)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盖世汽车研习社”,每月乘用车销量报告免费下载!


盖世汽车研习社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2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3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4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5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6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7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8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9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10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11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2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13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14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15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6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8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9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0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1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2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23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4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5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2

汽车智能底盘报告(2023版)

3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3版)

4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5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6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7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9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0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11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2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3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4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5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3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4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5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6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8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9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0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1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2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13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14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5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6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17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8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9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2

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2023版)

3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4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5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6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海外市场分析

1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2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3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4

4月德国新能源市场分析

5

澳大利亚汽车市场:4月中国品牌表现与电动化趋势

6

4月泰国市场:三家中国车企进入前十,比亚迪蝉联新能源销冠

7

5月挪威市场:销量增长16%,消费者转向成本考量

8

5月澳大利亚市场:中国品牌高速增长,比亚迪Atto 3销量超Model 3

9

5月以色列新能源市场:中国车企市占率43.3%,比亚迪蝉联第一

10

5月泰国市场:四家中国车企进入前十,比亚迪蝉联新能源销冠

11

6月欧洲市场:乘用车预估129万辆,新能源预估30.8万辆

12

6月澳大利亚市场:“中国制造”高速增长,名爵、长城进步显著

13

6月以色列新能源市场:特斯拉第一,比亚迪第二

14

7月澳大利亚市场:上汽名爵ZS销量进入前三

15

7月以色列新能源市场:中国车企表现亮眼,市场份额飙升至49.4%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