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在上海正式发布智己L6智能轿车,新车发布会上对小米SU7进行了多项对比。言外之意,无论技术还是价格,智己L6全面碾压小米SU7。
然而,在“三电真扎实”这一环节的解说中,其中电机参数对比图显示,小米 SU7 Max 是“前 IGBT + 后 SiC”电机,这项错误参数引发小米汽车严重不满,并在社交媒体连续“警告”智己汽车,并敦促其立即公开澄清和道歉。
一石激起千层浪,懂技术的,看热闹的,想买车的和关注中国汽车行业的吃瓜群众们纷纷围观。到底是一场怎么样的发布会,让近期当之无愧的“流量天花板”小米汽车下场硬刚?
01
智己L6 因何惹怒“小米”?
4月8日晚,智己汽车召开“超越一切向往”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智己L6全系标配灵蜥数字底盘与智慧四轮转向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高通骁龙8295芯片,从零到百公里加速仅耗时2.74秒,搭载准900V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CLTC续航超1000公里。L6预售价在23万到33万元,当天正式开启预订。
从发布会现场内容不难看出,智己汽车这款L6从参数到价格全程对标小米SU7,大有从各个角度把小米汽车“按在地上摩擦”的意思,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现场,也多次提到“雷总”。除了小米SU7 Max参数标注错误之外,在发问什么是“真智能”时,PPT上在手电筒、手机支架、外接氛围灯、外接双表盘、对讲机座等小米汽车的配置后面打上问号,直接质疑小米汽车“假智能”。
甚至讲完“智驾”这一部分,刘总说 “ 我们智驾讲了 6 分钟,小米只讲了 1 分钟 ” 。
然而在“三电真扎实”这一环节的解说中,数据“翻车”了。
智己汽车称,小米SU7 Max版本采用了前IGBT后碳化硅模块的电驱,智己L6则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电驱。这项对比的发布,经过网络发酵后,引发大量关注并引起了小米汽车方面强烈不满。
02
智己两次发布致歉信 “火药味”十足
发布会后,小米汽车产品经理潘晓雯在微博上指出,小米SU7全系全域碳化硅,不仅前后电驱都是碳化硅,就连车载充电机(OBC)和热管理系统的压缩机都用了碳化硅。
深夜,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微博发文回应:“由于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发布会上有一处信息错误。小米SU7跟智己L6一样,都是前后电机都使用SiC碳化硅模块,小米SU7确实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竞争队友!在此,我诚挚地向小米汽车和大家致歉。”
显然,小米汽车并不买账,发言人连发三条微博警告智己汽车,并敦促其立即公开澄清和道歉,并指出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确保了SU7 Max出色的性能和续航能力。又批评智己汽车作为上汽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竟然出现如此谬误,在网友提醒后仍未修正,与上汽集团声誉无法匹配。
9日凌晨,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出“最后通牒”:对于智己公司近期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抹黑行为,我们的忍让是有限度的。
面对小米的“炮轰”,智己汽车正式发布致歉函,对发布会上错误标注小米SU7参数作出澄清,并向小米汽车致歉:
但是在9日的16:11,智己汽车再次在官博发布声明,这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说表达“诚挚歉意”,内容却充满火药味,称其“无意也更无力调整小米汽车的泼天流量”。
03
由风波引起的各方关注
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是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三大巨头联手打造的高端纯电汽车品牌,其中上汽集团占股54%,张江高科占股18%,阿里巴巴占股18%。
智己汽车被上汽集团寄予厚望,被内部称之为“一号工程”,上汽集团希望将其打造成“中国特斯拉”。此前2022年8月,智己汽车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300亿元。在此基础上,智己汽车开始造车之路。2022年6月,智己L7开启交付,售价33.88万元-57.88万元,最终全年实现销量5000辆。2023年2月,智己汽车旗下第二款车LS7正式上市,销量仍然不济。2023年3月~6月份,智己LS7的月销量始终没能突破2000辆,之后一路下跌至500辆左右。2023年10月12日,智己汽车旗下第三款车LS6上市,借着这款新车,12月份销量首次实现破万辆。智己汽车 CEO 刘涛在采访中透露,2024 年目标将定在 12万~13 万辆,这意味着,需要全年同比增长为213.32%~239.43%。
然后今年以来,多方原因扰动下,智己汽车销量仍呈现环比下滑,增加了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难度。此次推出的智己L6智能轿车,或许是智己今年重磅之作,意图撬动整个汽车市场。据发布会介绍,该车型为全球首次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智己L6将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固态电池时代”。
此次小米和智己,两大造车新势力的“对决”,也引发了媒体和大量车圈吃瓜群众的极大关注,质疑夸张,怀疑碰瓷,也有不少网友支持智己正面回击。
不少百万博主发表看法: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也对此次事件发表了看法“齐心协力向前看”,或许代表了国内众多汽车品牌的观点。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智己汽车在其发布会上错误标注小米汽车的关键参数并引起社会关注,该行为明显影响了小米汽车的信誉,已经属于不正当竞争,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小米汽车完全有权提起诉讼或其它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要求智己汽车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甚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毫无疑问,小米SU7和智己L6等新车的发布,将让目前本已竞争惨烈的20-30万元级电动车市场更加腥风血雨。
这次热搜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卷”和“斗”,似乎已经到了一种“夸张”的程度,但是最终的“审判”还是要交给市场,交给消费者。
相信消费者真正关注的,不会是网络上的争斗,而是汽车本身的质量竞争,哪些品牌能笑到更久,笑得更好,一切都需要时间给我们答案。
这次的智己和小米,你更pick谁呢?
来源:商学院、汽车时尚、IM智己汽车
【兴欣新材氧气吉象音乐节】少量余票火热销售中,小编给你指路免费赢取机会!
民生银行买票送你看氧气音乐节~拼手速快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