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谎言:品牌营销怎样超脱流量、怎样响应时代|李子曰
驾仕派
1970-01-0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驾仕派立场无关。)


这是汽车品牌最困惑的时代。


传统车企横行百年来的品牌号召力似乎顷刻间失去魔力,再也不能顺理成章让人买单。更让它们困惑的是,自己完全被流量抛弃了,在汽车业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养肥了这么多人,却无论怎样不计成本地营销,流量仍然全在特斯拉、比亚迪和蔚小理那边。


我的品牌出问题了,我的品牌营销出问题了,我该怎么办?


每个传统车企都想知道答案。


“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


▲亚伯拉罕·林肯 | 图片来自Pixabay,创作者:Prawny


首先下个结论:传统车企根本不懂品牌营销,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那些陷入困境的品牌中,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标致的“严谨,激情,致雅”——我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是做公关的,客户就是东风标致——这个品牌口号ta们用尽精力推广了很久。但是,有谁知道呢,又有谁认同呢?即便曾经标致混得还算可以的那几年,人们记得它,想到的只有4AT、板车后悬、万年1.6T。


同样陷入困境,但困得没那么惨,曾经辉煌过的品牌,也同样如此。比如现代的“Drive your way”,同样,有谁知道呢,有谁认同呢?人们提起现代,想到的就是性价比和造型,人们会买它也是因为性价比和造型。


即便现在仍然在增长着,在燃油车市场有优势地位的,仍然同样如此。比如宝马曾经耗费巨大精力传播的“悦”,再比如奔驰所说的“客户为先”、“新豪华主义”与“心豪华主义”。仍然,有谁知道呢,有谁认同呢?人们提起宝马会想起什么这就不用说了,人们提起奔驰想到的也就只是豪华,和“新”、和“心”根本没半点关系。人们买宝马和奔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开出去倍儿有面子,区别只是前者更年轻一点,后者更老成一点。


甚至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车企,比亚迪也照样没区别。“Build your dream”的确是不少人都知道,但是,谁认同呢?人们提到它会想到它是新能源的老牌,它的设计比以前更好看了,它有多年的电池技术。同样,这是人们买它的原因,没人真的指望比亚迪给自己筑梦。


传统车企那些品牌理念,基本没有一个能真正让用户认同的,更不要谈什么形成品牌认知了。那些品牌理念太虚了,它们就是在强行规定人们“你要这样认知我的品牌”。


人们有自己的想法,会根据自己的印象——这个品牌做了什么,象征着什么——以此来认知这个品牌。


特朗普第一次参选时对选民说:美国政治是有潜规则的,我知道,因为我一直在利用这个潜规则。于是特朗普赢了,因为美国选民厌倦了政客的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和出尔反尔,ta们认为特朗普至少诚实——因为他说了实话。


而传统车企做品牌营销时,根本不在乎消费者的想法,只是看着那些被称为“用户调研”的东西,一厢情愿地假定消费者在想什么,进而根据这虚妄的幻觉,强行让消费者按品牌的意愿去想。


人们为什么要按品牌的规定去思考呢?人们凭什么就认为你的车是“致雅”(大家都不知道这词是什么意思),凭什么认为开你的车就是“走自己的路”了,凭什么认为开你的车就能感受到快乐(悦),凭什么认为你的豪华是“新”的、是“心”的,凭什么认为开你的车就筑梦了?


拙劣的骗术,骗得了谁呢。


“我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我的传说。”


如果传统车企根本不懂品牌营销,那之前它们为什么无往不利,它们的品牌为什么保持着那么强烈深刻的号召力?


是因为那个亘古不变的商业规律:品牌效应。品牌效应与品牌认知不同,后者是打动消费者的手段,而前者是建立了地位之后的事半功倍。传统车企近几十年所做的,是事半功倍地维持住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企业建立品牌,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营销方式进入市场,取得成功——因为这个品牌赢了,于是人们记住了它,形成了这个品牌不错的认知,品牌效应初步形成——之后,这个品牌基于“赢家”的身份,通过营销拉流量,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消费,巩固赢家的身份——循环往复,雪球滚动。


这也就是传统车企之前一直在赢的原因。

首先,传统车企的创始人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把起步工作做好了,让雪球滚动起来了,牢固地建立起了这个品牌是赢家、是好品牌的认知。于是市场上即便出现新产品,消费者总还是会想起那个赢家,会拿那个赢家的产品作为参考,作为比照对象,来衡量新产品好不好。


其次,汽车行业的门槛那么高,容不得什么人说进就进,更容不得谁一进来就能拿出足以撼动赢家的产品。


所以传统车企一直在赢,它们能赢是因为它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那个肩膀如此的厚实,又如此的高耸。就如那雪球从未停止滚动。


“江湖仍有我的传说”,是因为“我”一直是赢家。所以每当有新人冒头,ta会拿我作为竞品,会在发布会和社交媒体上向“我”示威,江湖上会讨论ta能否胜过“我”。直到新人开始胜过“我”了,我就不再是传说。


江湖永远只关注赢家——“No time for losers”——流量向来由赢家通吃。


特斯拉跨过了门槛,又熬过了必经的挫折,成为新的赢家。接着启发了蔚小理跨过门槛,熬过必经的挫折,接着更早跨过门槛的比亚迪熬过了更漫长的必经的挫折,新的赢家接踵而至。


阿特拉斯耸耸肩,巨人的肩膀无处落脚,雪球的滚动不再顺畅。传统车企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弱,必须要自己重新建立品牌认知,以此重新形成品牌效应。


的确有人做到过——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铜像 | 图片来自Pixabay,摄影师:wal_172619


重新建立品牌认知,要做两件事:一是改变,如英特尔从存储芯片转型到处理器芯片,iPhone从小屏幕转型成大屏幕;二是品牌营销,如乔布斯二次执掌苹果,梳理品牌特性,包装出“Think different”。


首先改变必须全力以赴,这是先决条件。


这篇文章讲的是品牌营销,这件事对传统车企来说,并不比改变容易,毕竟都要求它们从头做起。首先传统车企连要流量都不会,其次流量也有陷阱,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星一样转瞬而逝的网红店、网红小吃、网红品牌。


网红店和网红小吃抓的是新鲜感,更新奇的食物和饮品,更出片的ins风装修之类,但新鲜感会过去,船新的新鲜感会出现,网红店和网红小吃总是快速的更迭。要让流量转变成品牌重新成为赢的声音,要尊重人们的想法,要响应人们的想法。


虽然并非品牌营销,但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做的事显然是“理念召唤”这一形式最经典的例子。他们响应的是无产阶级对特权阶级的反抗。(别只想着“资本”这个概念,“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可不是资本家)


内心世界的渴望与现实世界的压迫,永远是人类共通的困境。


那些经典的品牌营销也都是在响应这些困境。耐克的“Just do it”在说不要介意别人的目光,只管去做就对了。苹果的“Think different”在说你不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你应该做你自己,你会改变这个世界。


一场品牌营销如果呈现出巨大的号召力,就是看到了人们的困境,它知道人们在恐惧什么、在愤怒什么、在纠结什么、在渴望什么,进而鼓舞人们去面对那些困境,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幻象:我不仅仅是在购买产品,我买的是反抗、勇气、博爱。


当然这些是经典的,品牌营销并不要求务必经典,只要有效即可。那样的案例更多,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加多宝)”、比如“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最有门道的是“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乍一听好像和汽车广告没区别,实际上当时人头马的价格绝对不低,是面向商务宴席的,而香港人出了名的信命理风水,生意人更甚,这样再看,这个广告简直绝了。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做那些狗屎工作买我们不需要的狗屎东西。”


最后留出来一部分说给被营销的我们。


要知道,营销终归是骗局。这一章节的小标题来自《搏击俱乐部》,那个时候,广告欺骗还仅限于告诉我们可以买到品位、地位、幸福生活bla bla bla……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消费主义已经进化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买到反抗、勇气和博爱。


齐泽克在他的电影《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以星巴克为例,讲述了消费主义的“终极形态”:


事实是,品牌营销就是一场骗局,越经典的品牌营销,就是越高明的骗局。当我们以为自己买到了那些美好的品质,甚至当我们只是沉浸于观赏《搏击俱乐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这样的作品,就以为自己拥有了那些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掉进了陷阱。


就像品牌认知的形成不在于品牌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品牌做了什么一样。我们是谁,并不在于我们买了什么、看了什么、听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也正因如此,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更经典的营销和更高明的骗局,跟它们斗智斗勇,我们才会进步,明白得更多。


我们不能一直跟臭棋篓子下棋。


文|鐵西區的李子

图|网络




从赛拉图到EV5,连云港“的士王”的电动转型记
在江苏连云港,有一位22年驾龄的资深的哥——王师傅。驾驶起亚赛拉图出租车7年,行驶近60万公里,车辆品质稳定,让他对起亚车刮目相看,于是在去年5月,他又率先购入起亚EV5营运版,成为连云港首批使用纯电动SUV出租车的司机。尽管提车时间不长,但EV5已经成为“的士王”营运路上的好帮手。#起亚#起亚EV5#我的可靠伙伴、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