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波哥在上海目睹了一起车祸现场。赶到的时候,看到一辆宝马Z4车头碎成渣,而一辆荣威550警车则四轮朝天躺在一边。不过荣威550的外观看起来要比宝马Z4完整得多。于是现场有围观者窃窃称,宝马太不结实了,这么不经撞……后来得知,宝马车主没事,坐在荣威550中的两名警察受伤不轻,已送医救治……
又过了几天,霸哥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文章刷爆。
文章的标题是:《意想不到 蓝鸟与电动车发生碰撞竟然是这样》,以下蓝色文字便是这篇文章的全文转载(含图片)——还好字不多:
昨日,一张交通事故图片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疯狂的传开了,看到事故现场笔者也是无语,地下散落一地的碎片,路面上有明显的刹车痕迹。
东风日产蓝鸟尾部已明显变形,后保险杠也凹进去了。车尾后部如飞机降落时的阻风板已经狮子大张口。
这就是省油、便宜、好看的蓝鸟,此情此景,你该怎样去看东风日产蓝鸟呢?网友戏言:看到这样的情景,人醉了,心碎了。(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车市速递)
好了,接下来就是波哥的教育时间了。这起事故之所以被关注,其噱头就在于一辆轿车被一辆电瓶车“完爆”了。对于日系车的安全性,坊间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日系车钢板薄”,而在多起现实事故中,日系车的惨状往往会助长这样的错误认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波哥特地找了两款车进行安全性对比。其中一辆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Model S,而另外一辆就是国内常见的本田飞度,这款车在欧洲被称为Jazz。为了保证对比的权威性,波哥特地采用E-NCAP的碰撞数据进行对比。
依据欧洲的分级原则,特斯拉Model S在欧洲被称为“商务车”,而本田飞度(Jazz)则被称为“微型车”。特斯拉Model S是如假包换的美国车,美国车在中国素有钣金厚、皮实的优良口碑;而本田飞度(Jazz)在车身分级上比特斯拉Model S小了两号,照理说这样的对比极不公平。从图上看,本田飞度(Jazz)在碰撞后,前翼子板侧面变形严重,而车轮挤压位移的程度也要甚于特斯拉Model S,然而在最终的安全评分上,本田飞度(Jazz)却优于特斯拉Model S——尽管特斯拉Model S也获得E-NCAP五星评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辆车的安全性不是由碰撞后车身的形变程度决定的。就算车子被撞成渣,只要里面的人毫发无损,这辆车的安全性就是毋庸置疑的。有人问了,这样的车世界上有吗?
波哥的回答是“有”,但是就算你买得起,也养不起。
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F1赛车从1994年到2015年,只出现过两起车手死亡事故,其一是1994年的埃尔顿·赛纳,其二是2015年的朱尔斯·比安。有机构统计,从1995~2014的20年间,F1赛车各种测试、练习、选拔赛、排位赛、正赛以及表演不胜枚举,F1赛车出勤车次高达40万次,在这20年中,尽管事故无数,却没有出现过一起车手死亡事件。
F1赛车的安全设计原理是“动能分解”,F1赛车往往会在事故中碎成渣,发动机、轮胎以及车身外部结构都会分解,唯独座舱保存完好。这种安全车身理论其实是曾经效力于奔驰公司的“安全车身之父”巴恩伊提出来的。安全车身的核心理论就是“软壳硬骨头”。
那么,为毛民用车不采用F1赛车的动能分解结构设计?原因很简单,道路交通的复杂性不是赛道可以比的,如果民用车采用动能分解车身设计,轮胎飞出去砸到隔壁老王,算谁的?所以民用车采用的是动能吸收车身设计——无论是动能分解还是动能吸收,都忠于巴恩伊的安全车身理论。
那么,我们怎么“粗略地”来审视一辆民用车在事故中的安全性?很简单,甭管车身前后撞得多么惨不忍睹,A柱、B柱以及C柱没有变形,就说明这辆车的车身结构在这个撞击速度下是安全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被电瓶车撞成渣的蓝鸟——尾厢凹陷,从C柱上看,乘员舱没有任何变形,这样的车身不安全,你来告诉我什么样的车身才叫安全?再者,碰撞条件、碰撞车速都不知道,仅仅是从形变就敢判定一辆车的安全性,是不是太不要脸了一点?照这么说,飞机还没有鸟结实呢!
或许我们还能换种假设思路,那就是蓝鸟车毫发无损,电瓶车被撞散架,骑车人也一命呜呼,是不是这样的结果才能证明蓝鸟车的安全性大大的好?依据交规,交警或许会判死者全责,但是电瓶车不属于机动车范畴,因此死者不是机动车驾驶员,在车主无责前提下,第三者责任险极有可能无法赔付,车主需要对死者“人道主义买单”。对于这个结果,事故双方当事人又该如何想?
而就在此前,一辆本田CR-V追尾摩托车,摩托车嵌入CR-V车头的视频也在网上疯传(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zI1ODcyOA==.html?from=s1.8-1-1.2)。从视频中看,CR-V发动机舱损毁严重,但是,CR-V发动机脱落下沉,气囊弹出,A柱没有任何变形,乘员舱结构完好,车门可正常开启,现场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的迹象……敢问这不是最好的事故结果吗?
倘若CR-V车头没有任何损毁,骑摩托车的人死了,而CR-V车主因追尾被判负事故全责,假设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不够赔,那么还要自己掏一大笔钱……对于这个结果,事故双方当事人又该如何想?
毫无疑问,CR-V的和蓝鸟的安全设计在事故中救了摩托车/电瓶车的车主一命,并且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如此还被一群毫无常识的网友嘲弄,而某些无良媒体更是不顾事故中的伤亡事实跟着搬弄是非瞎起哄——不管事故伤亡,只看满地的渣就敢妄议一辆车的安全性,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你以为世界各国的碰撞机构都是吃干饭的?全世界的碰撞机构,都是以假人受伤模拟作为车辆安全评级的依据,而不是以事故后的车身形变程度作为安全评级依据——这一点必须强调!
“美军坦克曾经在阿富汗遭遇交通事故滚下路基,车身没什么大碍,结果撞击力在没有缓冲的前提下直接传递给了车内乘员,导致二死一伤”——这条消息是霸哥百度到的,那些每天盯着钣金厚度不放的喷子们看到此作何感想?
奔驰smart的车身是塑料的,照样能在E-NCAP拿四星评价;另外几乎所有的新车,其车身钣金厚度都在0.7毫米左右,真正决定乘员舱结构强度的不是钣金,而是结构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架。一个成人可以用拳头砸开西瓜,靠的是骨头,若论“皮”的厚度,两只手上的老茧皮加起来恐怕都没有西瓜皮厚。
霸哥现在都能想象事故中摩托车或电瓶车的车主拍照和发帖时的那种洋洋自得——“看,老子的摩托车/电瓶车都比日本车结实!”霸哥想说的是,人家的安全车身救了你一命,人要学会感恩,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如果今天遭遇的一辆货车,恐怕都没命拍照和发帖了,还谈什么心情?
记得北京《法制晚报》2011年3月17日A10版《经济大案》曾经分析过2005年至2010年间交通肇事案,其中车内和车外人员死亡排行,德系车均列第一,车祸致使轿车内有人员死亡的案件共有22例,其中德系车占9例,日系车仅占1例。
今天翻旧账,不是为了拉仇恨,只是为了给日系车的安全性正名——之前网友就此事相互撕逼时,有网友声称,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德系车保有量太高所致。对此霸哥就奇了怪了,难道德系车在华保有量是日系车的9倍吗?霸哥不怕撕逼,就想看看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某自媒体的《《意想不到 蓝鸟与电动车发生碰撞竟然是这样》》报道了一起事故,但是从汽车安全角度来分析的话,波哥没有看出这篇文章的任何专业价值,仅仅为喷而喷——而且喷得毫无技术含量。就是这么一篇狗屁文章,居然还被多家网站转载,波哥想问的是,如今媒体的门坎是不是真的太低了?
记得有一年北京车展,有观众一屁股把雷诺F1赛车坐裂了,当时霸哥就在想——还好被坐裂的不是日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