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经过几年的新能源车产品“大爆发”之后,最近无论在电池技术还是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都处于一个进化比较缓慢的过渡期。
不过,这并不代表停滞不前,近期就有不少新能源品牌推出了一些新技术,例如新上市的零跑C01搭载了CTC技术,海豹则搭载了CTB技术,小鹏P5也升级了基于激光雷达的LCC-L,威马W6则升级了更加智能的自动泊车技术-PAVP等,那么这些技术有没有实用意义呢?
零跑的CTC和比亚迪的CTB
前不久上市零跑C01采用了CTV(Cell to Chassis)技术,官方取名为“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零跑工程师将C01的电池、底盘、下车身进行了高度集成化设计,从而达到“电池即底盘,底盘即电池”的效果。CTC技术主要优点在于优化纯电车的车身结构,在有效减少零部件数量、提升空间利用率和系统比能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而比亚迪海豹采用的是一种与CTC类似但又不完全同的方案-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CTB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进一步合二为一,从原来电池包“三明治”结构,进化成整车的“三明治”结构。动力电池系统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
其实两种技术本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将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化,强调安全性和车身结构的优化。从而做的更大的空间,更大的电池容量以及更长的续航罢了。只不过有个问题在于,目前这种一体化的技术,似乎都不支持更换电池,如何应对电池衰退和检修更换就成了主要问题。
基于激光雷达的小鹏LCC-L
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目前有蛮多的,像蔚来、小鹏、威马、极狐、智己等新势力车企都有发布,只不过目前大多已经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对于这一硬件的使用还是非常局限的。而小鹏P5即将OTA推送LCC-L(道路居中辅助增强版)功能,或许意味着小鹏P5上的两颗激光雷达将会在车道保持功能上发挥更大作用。
从此前相关媒体的测试来看,在实际使用上,小鹏P5的LCC-L是可以避让压线的车辆,哪怕前车只有一小部分留在当前车道,小鹏P5也可以识别并避让;并且在在没有车道线的情况下,小鹏P5也可以跟随前车通过路口/环岛路段。这其实也是目前很多车辆都暂时无法实现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小鹏P5算是走在前面。
或许有人觉得LCC-L功能没有NGP功能这么好用和惊艳,不过起码让我们看到了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正处于一个缓慢进化的过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激光雷达的成熟,智能驾驶辅助领域将会迎来有一次的变革。
威马W6的PAVP
这是威马在前不久刚发布的新功能,借助高精度地图,数百万云计算能力,及包括23个传感器在内的感知硬件配置,这项“公共停车场无人面学习代客泊车”(PAVP)技术,可以实现自动规划复杂的停车位路线,简单来理解就是自动泊车辅助的升级版。
从实用意义上来看,主要把车开进停车场之后,就能将后续的找车位、停车等操作都交给车辆,是能给我们节省不少时间。尤其是在一些泊车路线较长的超大型停车场。只不过这项技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只有具备高精度地图的停车场上才可以实现。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技术了,奔驰很早就已经在德国本土实现了无人驾驶自动泊车功能,只不过同样需要依托停车场高精度地图设施罢了。当基础建设成熟之后,其他车企想要实现这一功能的难度其实不大。
其实从目前来看,纯电动车想要完美达成用户使用需求,最快也要到2024或者2025年,如今仍然是纯电车的“成长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陆续看到纯电车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