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省才是好帮手!比亚迪宋PLUS和吉利星越L该怎么选?

能省才是好帮手!比亚迪宋PLUS和吉利星越L该怎么选?

01月27日


作者 | 阿坤


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180.5万辆,如此佳绩也是一举拿下22年汽车全年销量的冠军之位。如此之高的销量,让比亚迪进一步肯定了23年的发展趋势与品牌走向,在此之前的网传消息中得知,比亚迪预计2023全年销量可达400万台,不论消息的可靠程度有多少,但400万辆的数据,那可不是轻松能够达成的。


在小编的印象中,仅在中国市场而言,全年能够达成200万左右的车企已经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比亚迪提出的400万辆...



不过,回顾22年的汽车市场,比亚迪自取消纯燃油车型以后,混动车型的销量直线飞升,以比亚迪全年180万辆的规模来看,这样的数据确实还有很大可能会有提升,依托于第三代DM-i技术。在来临的2023年,比亚迪才有时间在腾势品牌上做到真正的发力,再加上海洋网上的两款新车——海豹和驱逐舰07,比亚迪能不能创造奇迹?咱们可以一同期待一下。



其实在比亚迪180.5万的销量中,占比较大的一方全由混动车型来支撑,所以在销量暴增的同时,很多消费者也把比亚迪的混动车型,加入到自己心中的备选名单上,因此今天一起来看看,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与吉利星越L雷神Hi·F油电混动版,谁更值得选!



首先要说的是,两台混动车型采用了不同的能源类别,比亚迪宋PLUS采用的是插电式混动力;吉利星越L则搭载的是油电混合动力。在不同的能源类别下,后续将会关乎到经济属性的问题,因此在购车前需熟知。



经过对比配置、动力、空间、续航等多维度下,两车的受众人群其实十分清晰。在配置上,同是18万左右的车型,比亚迪宋新能源相对于星越L雷神Hi·F来说算是技高一筹,在泊车、外部防盗、内部多媒体科技以及手机APP层面都有着不小的优势。



动力上,比亚迪宋新能源搭载最大功率为145千瓦的电动机,相比起最大功率为100千瓦的星越L混动版来说,在前期的加速上,比亚迪宋新能源将有着不小的优势,但针对于发动机层面,高速驾车的话,搭载1.5L发动机的宋新能源,比起1.5T的星越L而言,那确实没法比。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什么样的使用需求,按需自选就可以了。



空间层面,比亚迪宋PLUS的长宽高分别为4705x1890x1680mm,轴距为2765mm。星越L雷神混动版的长宽高为4770x1895x1689mm,轴距为2845mm。可以观察到的是,除了轴距上的较大差别,两款车型的长宽高可以说是不分伯仲。但总体而言,吉利星越L还是要强于宋PLUS的。



最后说到续航问题,开头提到过,两台车采用了不同的能源类别,以插电式混动动力出身的比亚迪,自身是配有110km(NEDC续航里程)的纯电续航,对于一些日常通勤和短途驾驶的用户来说,比亚迪或许是你更加值得选择的对象。毕竟在相同的价格下,宋PLUS的丰富配置还是可以有效增强你的生活品质。而相比之下的星越L,却没有这两项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有长途驾驶需求的用户而言,星越L则是你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初段加速比不过比亚迪宋PLUS,但在高速行驶时;1.5T发动机功率爆发时,无论是高速超车还是中后段的提速表现上,吉利星越L都是要强于宋PLUS的。所以针对于不同购车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你们知道怎么选了吗?


end





往期精彩推荐


“齐天大圣与上古神兽”,年轻人的第一台SUV应该这么选!


蔚来要做百万级豪华轿车,对标迈巴赫可行不通


新能源车冬季续航打折率大排坐,结果意想不到


纯电自动驾驶MPV来了!上汽大通MAXUS揭秘最新技术


2022年“不被看好”的长城汽车,已经有了3处峰回路转的征兆


被称为西装版“UNI-V”的长安逸达,到底是什么来头?


比亚迪即将大降价,与江铃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


电动车价格乱套了,有人疯狂涨价破罐子破摔,BBA大跳水被当作“杂牌”


销量被DM-i吊打,多挡DHT混动为啥没人买?


5座比6座更舒服,看智己LS7如何玩出花样


汽场
,赞 14


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在看”



 
今日热点

智己汽车发布线控数字底盘技术 开启智能汽车“具身智能”新时代


2025荣威品牌日群访实录:以原创设计驱动品牌向上,深化全球化战略


聚焦高端新能源 别克“逍遥”架构和高端品牌“至境”发布


极狐ARCFOX 77°——以设计之名,启未来之境 上海车展来极狐展台看车


东风猛士M817迎首秀,将首批搭载乾崑智驾ADS 4


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等解决方案 携手合作伙伴共向未来


硬控全路况,售价15.29万起的深蓝G318无忧穿越版“一车通关”让你哪里都能去


哈弗在上海车展宣布新能源只做四驱车,聚焦新能源四驱技术研发


智己汽车发布线控数字底盘技术 开启智能汽车“具身智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