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万用户见证!第四代逸动正式下线,A级家轿要变天?

2025-07-31

紧凑型轿车市场,作为品类里面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历来都是各大厂商必争之地。

但聚焦紧凑级轿车销量榜单,明显能够发现以日产轩逸、大众朗逸、大众速腾为代表的合资选手,仍然以月均2万的销量表现,牢牢占据着前列的位置。那中国品牌呢?面对紧凑级轿车市场这么大一块蛋糕,显然不会坐视不管。

731日,第四代逸动首车在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基地正式下线并正式宣告逸动系列累计产销突破190万辆大关。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累积,是中国家轿从产业链走向价值链、持续打破合资垄断、重塑全球轿车市场格局的里程碑时刻。

作为中国长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迎来的第一款全球经典产品,第四代逸动的到来,标志着新长安在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也预示着经典逸动系列开启在智能普及、节能动力、全球发展方面突破的新篇章。

家轿颜值天花板,豪华又科技,高级感拉满

作为年轻家庭的“门面担当”,第四代逸动在设计上打破了家用轿车固有印象。细节上,第四代逸动的独特之处在于“纵横万象”的设计DNA加运动尾翼的创新,整体造型更具凌厉感,吸睛。

而且为用户特别提供有运动张力的电动尾翼选择,让第四代逸动不仅更具备家的温暖生动,还能展现驾驶者小有个性的锋芒气度。

尾部方面,第四代逸动采用贯穿式尾灯组,灯罩则选择透明样式,与双边共两出的排气布局,形成不错的视觉层次感。

同级唯一带T动力,智能更节能,兼具强劲和省油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之后,一众中国品牌集体押注新能源产品,但却忽视了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燃油车仍然是追求务实消费者的首选。

对此,第四代逸动不断精进,用持续的迭代证明:传统能源赛道仍有创新蓝海。

此番,第四代逸动搭载智慧新蓝鲸动力系统,既有全球首发500Bar超高压蓝鲸的硬核实力,最大功率141kW、峰值扭矩310N·m,又有iEM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赋能,在动力强劲的同时还省油。经多次实测验证,搭载该黄金动力组合的车型,一箱油可行驶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低至五毛钱,撕掉了传统油车“油耗高”的标签充分满足那些兼顾日常通勤与长途自驾的年轻家庭,“够劲又够省”动力需求。同时,第四代逸动还能智能识别上坡、下坡、过弯等多种工况,智慧调整扭力输出,实现乘坐舒适,平顺不晕车。

除了燃油版车型,第四代逸动还将会推出插混版车型供用户选择,均搭载1.5L插混系统,发动机功率均为72kW,驱动电机功率分别为140kW158kW,前者配备镍钴锰三元锂蓄电池,后者配备磷酸铁锂蓄电池。并且,未来第四代逸动还计划搭载HEV油电混动系统供用户选择。

天枢智能座舱”加持,全家出行更便捷更愉悦

当下驾车出行,智能科技早已成为提升体验的关键所在。第四代逸动搭载了长安独有的“天枢智能座舱”,实现经济性轿车的智能普及平权。语音交互接入DeepSeek AI大模型,手车互联一键扩展车机生态,支持CarplayHUAWEI HiCarCarlink等,与10.25英寸+14.6英寸中控液晶大屏无缝联动,让每一次用车都能链接到无限丰富的生活场景,实现2小时车生活的车机智能生态与24小时随身的手机生活智能生态完全互通。

在驾驶辅助方面,第四代逸动配备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与并线辅助系统等若干常用功能,智能交互水平在同级别产品中全面领先,让经济型家轿也能获得中高端车型才有的智能配置,让用户用车更加便利随心,更让日常通勤与长途出行,都能多一份从容与安心。

全维安全+越级空间,让全家安心坐拥陆地头等舱

家庭出行,安全是底线,舒适是刚需。独有的方舟笼+大空间座舱,是第四代逸动安全与舒适的保障。全系标配同级独有的中国十佳方舟笼高强度车身,77.2%高强钢占比搭配1500Mpa超高强度钢材,结合“真55横”安全结构,为乘员舱构建起坚不可摧的保护壳。标配视觉无死角的540度全景影像,主动、被动都安全。

为让每位乘员都能享有舒展自如的乘坐感受,第四代逸动以长宽高为4785mm1840mm1440mm的越级车身尺寸,2765mm超长轴距,带来同级最大后排空间。同时配有前排双层隔音玻璃及人体工程学座椅,让用户的每一次出行都像置身在移动的头等舱,惬意舒享。

结语

第一代逸动于20123月正式上市,13年时间,得到了190万用户的认可与喜爱,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位用户加入逸动大家庭!如今,第四代逸动基于长安汽车造车41年的技术积淀和品质保障,在“设计、座舱、动力、安全、舒适”上为用户带来独特的进阶点,为经济性家用轿车市场带来创新的产品供给,致力于打造家轿全球新标杆。

可以预见,第四代逸动必将延续辉煌,在紧凑级家轿市场再创佳绩!未来,长安汽车也将以第四代逸动为代表车型,坚持面向全球广大用户,持续迭代核心技术,坚定不移焕新经典产品,助推中国长安汽车2025年销量300万辆;到2030年,实现销量500万辆。


文章作者
杨帆 记者
© 2016-2022 车主必读 京ICP备15004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