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del T车型 图片来源:福特)
(蔚来换电县县通战略布局 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Better place与特斯拉换电方案夭折的原因; 为什么在超充崛起的当下,换电依旧是最快补能形式; 除整车市场,换电业务还有哪些增长空间。
一、
作为试水新能源汽车换电业务的先驱,回看Better Place的发展布局,虽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验,但这些经验基本可以写成一本反面教材。
2007年,以色列人Shai Agassi在美国加州成立了新能源换电解决方案公司——Better Place,旨在帮助汽车市场加速电动化转型。
与当下很多车企创始人的背景相同,Shai Agassi同样发迹于互联网行业。在将旗下的信息门户网站TopTier Software作价4亿美元卖给德国软件巨头SAP之后,在硅谷声名鹊起的Shai Agassi进入了当时处于萌芽期的新能源行业。
没有制造业背景、没有车企从业经历,这都没关系。
头顶“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光环,Shai Agassi在资本市场有足够的话题吸引大家的关注。一开始,他就将换电业务打上了“减少石油依赖”、“与油车补能一样快”的slogan。
而他本人,在当时被无数媒体称为“电动汽车救星”。
确实是救星。
因为当时的新能源汽车,纯电续航实在太短,且充电极为不便。以2011年的日产聆风为例,这辆车纯电续航里程达117公里,即便是找到充电接口,用户也要在旁边苦等数个小时。
随后,这位救星带着换电方案与日产-雷诺达成合作,后者提供了2011款Fluence ZE纯电车型作为换电业务试点。
当时这款满电续航为128公里车型,与聆风可以说是难兄难弟。但在换电的加持下,Fluence ZE可以10分钟达到满电状态。
同时,Better Place在当时与日产雷诺的合作业务模式,与当下的换电模式基本一致:
公司保留电池物权归属,使终端售价下降约1万美元;
铺设自动换电站,采用机器人更换电池。
但是与当下采取换电方案的厂商不同的是,Better Place只是换电方案的提供商,旗下并没有整车与电池生产业务。
从产业层面来看,Better Place从一开始就输了。
有持续的需求,才能抬升供给。
支撑换电业务不断扩张的必要前提,是需要有大量支持换电的车型。但在当时,不用说支持换电的车型,就连新能源汽车都少的可怜。
雪上加霜的是,Better Place在资本市场讲的故事,到整车企业面前失灵了。
在当时的市场中,内部电芯集成方案也并不成熟,导致其体积利用率属实有限,因此整车电池包结构形态各异。
除了日产雷诺外,没有任何一家整车厂想因为区区一个换电方案,舍弃掉底盘与电池包的尺寸设计,来实现当时听起来莫名其妙的“标准化”。
同时,Agassi对于其换电方案的市场推广过于乐观。他曾预测,搭载其换电方案的车型,在2010年销量达到100,000辆。
然而,实际销量只有不到1,000辆。
并且,该方案中的电池物权转交所带来的优惠也并不明显,换电版本的Fluence ZE售价仍高达33,000美元,相对于经济实惠的日本燃油车(本田思域2010年美国售价为22,000美元)而言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作为一名资深创业老兵,即便跨行业,Agassi依旧在面对着各种问题时昂首挺胸。他曾多次公开放话:就算免费赠送换电汽车,其业务仍然可以盈利。
作为整车换电方案的供应商,他的这一番言论,反过头来挑起了市场上诸多整车厂的怒火。
但就算是老兵,那也是互联网的老兵,Agassi对于制造业恐怕并不熟悉。尤其是在制造成本控制方面,其换电站单站预算为50万美元,落地后成本竟然核算到200万美元。
于是,这家换电业务先驱在烧光近9亿美元的融资后,于2013年二季度惨淡收场。
鼓破万人捶。
六年前还在硅谷风头无两的Better Place,在破产后被美国媒体贴上了“21 世纪最失败的科技初创公司”的大标签。
2004年,同样发迹于互联网行业的埃隆·马斯克斥资635万美元入股特斯拉。在发布Model S一年后,特斯拉于2013年宣布开展换电业务。
马斯克在当年专门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在其Model S车型上展示了电池包更换技术(Battery Swapping)。与现在一样,当时这项技术的产品点也是通过缩短电动汽车的补能速度,来争夺燃油车市场的客户。
并且,特斯拉参考了Better Place这个先驱的换电方案,进行了工程优化。
马斯克表示:
“公司在这方面(换电业务)发展有些晚了。但我们希望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在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的5号州际公路落地这一项目。”
在发布会上,马斯克用了一辆奥迪A8与其换电方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8加油87升,用时4分钟。而Model S更换电池时间为91秒。
虽然没有公布更多的运营细节,但在价格方面,特斯拉表示更换一次电池包的费用为60至80美元,约等于当年美国56升93号汽油(93号为Gold级,美国最高标号)的价格。
在立下目标后,换电业务在特斯拉内部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在被问及该项业务进展时,马斯克也只匆匆留下一句:
“换电方案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合大规模使用,并且我们的客户对这项技术没什么兴趣。”
其实导致特斯拉换电方案夭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城市形态问题。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基建老化等问题,开始推行住房政策和税收政策,以降低郊区住宅价格,促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向城市外围迁移。
到1970年,美国郊区化达到巅峰, 大都市周围的郊区人口正式超过中心区人口,成为美国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而美国新能源汽车的主力购买人群,也正是中产阶级。
而美国新能源汽车的主力购买人群,也正是中产阶级。
(美国郊区化后的中产社区 图片来源:Desperate Housewives)
而中产阶级从城市人口转变为新郊区人口,其居住环境从原本高密度的公寓,变成了低密度蔓延的独栋住宅。当一个拥有独栋住宅的中产阶级,电力用量充裕,家庭电力设备布置独立自由。那么在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之后,首选的补能方式是什么?
当一个拥有独栋住宅的中产阶级,电力用量充裕,家庭电力设备布置独立自由。那么在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之后,首选的补能方式是什么?
当然是家充。
二、
在特斯拉放弃换电业务一年后,2014年11月,蔚来在合肥正式成立。三年后,在首款车型ES8发布之前,蔚来第一代换电站宣布落地深圳南山科技园。
换电体系,正式引入中国市场。
鉴于美国换电先驱们的惨淡历程,蔚来在拥抱换电业务初期承受了巨大的非议,总结下来有两点:
市场只有蔚来一家车企采用换电方案,其销量增长无法支撑起换电网络巨大的投入成本; 超充桩的普及配合飞速发展的电池技术,换电方案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一点,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就能找到规律。
十年时间已过,蔚来摘掉了“蔚一万”帽子的同时,旗下的换电站数量(截至2024年8月27日)也来到了2482座,累计换电次数超过了5100万。
而换电这条路,也不再是蔚来的“独角戏”。
截止2024年8月,长安、一汽、广汽、奇瑞、吉利等车企均宣布加入蔚来换电网络。
换电车型的基盘在不断扩大,换电方案也在行业内达成了基本共识。
为何蔚来要坚持在中国大规模铺设换电站?
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痛点:
私家车与私家桩数量严重不匹配。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中国居民的居住方式。
1978年,中国打响城市化改革,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流动。大量的人口涌入带动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
从过去的住平房,到如今的住楼房,中国居民居住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是以“小区”为居住单位。楼体间距密集,单位土地居住人口密度高。在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必然不能实现“人人有桩”。
截至2024年6月,全国累计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家充桩)数量共有712.2万台,但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472万辆。
如果简单按照“一车一桩”的配比,那么全国约有1700多万的新能源车主没有家充条件。
这就是蔚来换电站切入的最大空白市场:
有大量新能源车主面临着“有车无桩”的窘境。
当然,没有家充桩,大多数用户还有公共充电桩可以选择。但在这一场景下,换电方案的优势开始凸显——补能效率。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用户,日常时间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换电2分钟与充电20分钟的体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上文就曾提到,市场中部分群体看衰换电网络的一个原因是:
超充桩与快充电池的普及将摧毁换电的补能效率优势。
事实上,尽管800V架构从80万的Taycan下放到15万的极狐,快充电池成为当下车型标配,绝大部分用户也没有体会到车端补能技术升级所带来的便利性。
充电与换电的补能时长,依旧有着较大差距。
这是因为超充的普及,并不是车企、电池企业或者用户能够左右的,其核心在于电网(国网、南网对于电网的改造进度)。
电网的升级,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涉及到输电网、配电网、变压器、区域电力容量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简单类比:
有一天,一个人突然跟你说,在沙漠中(城市密集区)装了个超大号水龙头(超充桩),以后大家进沙漠,用水(充电)就方便了。
你肯定会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
因为水流大小(充电功率)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水龙头(充电桩)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输水量(电力容量)。
电池的充电倍率越来越高,充电桩的功率越来越大,但是配电网、变压器没有多余的电力容量进行分流,落实到整车补能方面,快充电池与超充桩对于补能效率的提升,只能是相对改善,而不是革命性进步。
用手机类比汽车,更是常识性错误。
目前智能手机最快补能功率是320W。而超充桩功率普遍为480kW以上,是手机超充功率的1500倍。
如果大家对于480kW这个单位没有概念,我们举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单位: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用电最大满载负荷功率为6kW。
如果要在一个街区内接入两根超充桩,那么这个街区的变压器就要扩容16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实际上,在国内,除了区域内既定的电力负荷外,变压器通常要留出20%的应急容量。尤其是东部一二线城市的密集城区,面对如此高功率的充电桩,变压器基本是“有心无力”的状态。
因此,在配电网以及电容问题没有大范围升级的背景下,从中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补能最快的方式依旧是换电。
诚然,换电方案也有其弊端,直接制约了其市场空间:
电池包的标准化。
采用换电方案的产品,必须在底盘尺寸以及电池包规格方面做出妥协,进而在产品开发时需要对车型尺寸做出让步。
这一问题,注定了换电方案必然不会服务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所有车型。
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服务整车的市场空间有限”。
换电网络,服务的并不仅仅是整车市场。
三、
Battery as a Service(BaaS),电池即服务模式,是贯穿蔚来换电业务的主线。该业务模式的核心是将电池物权与车辆归属权进行剥离,从而将电池做最大程度的利用。
这也引出了换电站背后的一项重大业务——城市矿山。
从2012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开始引导动力电池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避免出现大规模电池退役潮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但时至今日,电池回收这项业务在国内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其核心原因就是,传统销售体系中,“电池物权”是跟随“车辆物权”交付消费者,车企与电池企业没有权利向消费者要求退役电池返还,也没有能力追踪退役电池的具体流向。
因此,“电池回收利用”这个业务,就如同空中楼阁。
但面对这个问题,换电站的第一个新形态出现了:
新电池与退役电池的集散中心。
用户在更换电池的过程中,通过换电站的电池数据监测,具备服役能力的电池继续上车,而问题电池将置留在换电站内回收。
这是大部分想做“循环能源体系”的车企所不具备的能力。
正如蔚能总经理陆荣华所言:
我们在管理一座矿山,但矿分布在各地的电动车上。
同时,被车企避讳的“标准化电池包”,在此刻拥有了巨大价值:
在统一产线完成批次拆解。
由于目前市场上电池包规格的百花齐放,在电池回收产业中,没有任何一条产线可以通用的拆解所有电池规格,这也是各回收企业大喊“拆解没有经济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但对于换电电池包,统一尺寸、封装规格统一、回收同批次统一、渠道来源易把控,拆解回收的成本必然低于整个回收行业。
同样,回收材料进入到蔚来合作的电池企业中,也将进一步降低电池包的采购成本。
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作为镍、钴、锂三种金属的贫矿市场,长期依靠海外供给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在动力电池产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减少上游资源侧的供应安全问题; 如何减少上游金属价格波动,造成采购成本波动的问题。
电池回收,是一个很好的解题思路。
但从目前来看,也只有蔚来具备在合理成本区间内,堆出“城市矿山”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个电池的集合站,换电站的另一种形态是什么?
作为城市中采集和存储电池的触点,除为用户换电外,集成多个电池包的换电站,功能无限接近于储能站。
储能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简单来说,就是充当电网的“维稳工具”,其主要方式有两种:
调峰(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电力,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储存电力,帮助电力系统达到平衡);
调频(我国电网频率为50Hz,允许的波动偏差为±0.2Hz,供电达不到负荷量,频率就会下降,反之则上升,储能通过释放、储存不足或冗余电量维持频率平衡,以防止跳闸)。
如果我们将电网类比成一个天平,那么天平的两侧是用电与发电,维持天平稳定的基础是两侧都需要保持实时平衡。如果天平的一方出现问题,轻则设备损毁,重则区域电力瘫痪。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电的接入,新能源电力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对电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储能的作用,就是帮助电网消纳这些不确定性强的电力来源,以降低其对于电网的冲击。
但为电网“保驾护航”并不是无偿的,调峰、调频是根据调度次数支付辅助服务补偿费用。
对于单纯的储能项目,调峰调频是其核心业务。但对于换电站而言,核心是为用户换电服务,而储能部分的业务,则是实实在在的边际收益,也就是“顺手赚的”。
根据《国家电网报》报道,自2024年2月参与调峰至4月末市场关闭,两个月时间内,蔚来换电站最大降低高峰时段用电负荷2万千瓦,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71万千瓦时,获得市场收益30余万元。
蔚来凭借换电网络,也拥有了除汽车制造商外的另一个身份:
电力负荷聚合商。
大家不要小瞧这30万元,这只是蔚来部分换电站在部分市场的两个月收益,随着我国电网接纳风光电力的逐步增多,蔚来参与调峰调频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这正是蔚来换电网络的核心能力之一:
以换电站为锚点,规模调度用户侧的电力能源,反向支持电网。
而这一市场的盈利规模,不再有局限性,其发展空间是面向整个庞大的电力系统。
结尾
换电与充电,从来没有站在对立面。
就像锂电行业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国内三元与铁锂两条路线并行。时至今日,高端车型搭载高镍硅基、中镍高电压方形电池,中低端车型搭载改性铁锂刀片电池。
不同车型,不同场景,总有一个最优适配方案。
庞大的中国市场不应只有充电这一条路线,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除了车型产品丰富,补能方式也必须丰富,以能满足大市场中多种用户的需求,进而向上替代部分燃油市场产品。
但当我们跳出换电网络,站在整个产业层面思考一个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渗透率不断攀升,充电侧不断向电网要电力,电池侧不断向矿山要资源的单向发展模式,并不能支撑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久发展。
打造“车-电-网”、“车-电池-金属”这两条路径的双向循环,才是未来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思路。
而对于蔚来而言,十年时间,循环能源的网络已经基本成型。剩下的想象空间,就留给下一个十年吧。
(作者微信:gusjiang1120,添加请备注公司、职位)
“建约EV预测系统”定位为新能源汽车研究和预测系统,为企业客户提供第三方趋势预测服务,包含:EV销量预测、产业趋势分析和产业沙龙服务三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