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型·车市
1.比亚迪8月乘用车销量173,977辆
2.乘联会:特斯拉8月销量预计7.7万辆
3.1-7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公布
4.蔚来ET5内饰实拍官图发布
自动驾驶
1.小米首款车型将搭载禾赛激光雷达
2.一汽将采用寒武纪自动驾驶芯片
3.轻舟智航搭载禾赛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
4.DeepWay·深向星辰B样车下线
电动化
1.中国移动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LG新能源与通用合资电池厂正式生产
3.赣锋锂业携富临精工建年产20万吨磷酸二氢锂项目
4.采埃孚800V电驱动桥杭州下线
5.臻驱科技完成C轮融资
数字化
1.英伟达被允许在明年9月前履行A100及H100订单
2.理想汽车VR眼镜外观专利获授权
企业·财经
1.特斯拉游说加拿大政府加快在该国建厂
2.保时捷计划聘用前奔驰CTO
3.巴菲特旗下公司再减持比亚迪171.6万股H股
车型·车市
1.比亚迪8月乘用车销量173,977辆
9月2日,比亚迪官方公布8月销量数据,8月份共销售乘用车173,977辆,同比增长157.2%,其中DM车型91,299辆,EV车型82,678辆。比亚迪新能源累计销量超240万辆。
具体车型方面:
汉家族8月销售26,003辆,累计销售超30万辆;
唐家族8月销售10,815辆,累计销售超37万辆;
宋家族8月销售42,500辆,累计销售超129万辆;
秦家族8月销售39,512辆,累计销售超72万辆;
元家族8月销售18,265辆,累计销售超34万辆;
驱逐舰05 8月销售8,725辆,环比增长15.6%;
海豚8月销售23,469辆,累计销售超13万辆,环比增长11.7%。
2.乘联会:特斯拉8月销量预计7.7万辆
9月1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特斯拉中国在8月的销量(包含出口和国内交付)为7.7万辆左右,环比增长173%。
崔东树表示:“个人判断,随着特斯拉的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虽然遇到零部件供给的短暂压力,但由于特斯拉7月月末之后生产较强,8月市场需求火爆,综合多方信息判断特斯拉8月销量预计达到7.7万台。”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曾于7月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年产能已提升至75万辆以上。此前上海超级工厂于6月创下的单月生产7.09万辆的纪录可能已在8月被打破。
3.1-7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公布
8月28日,海外媒体Clean Technica公布了今年1-7月全球新能源车企与车型销量榜单。比亚迪以800,745辆的成绩领跑车企榜,特斯拉以617,309辆排名第二,上汽通用五菱位居第三,销量为273,292辆。
此外,进入榜单前20名的中国车企还有排在第7的奇瑞(136,529辆),第9的上汽(126,741辆),第10的广汽(125,534辆),第13的东风(99,518辆),第15的吉利(97,142辆),第16的长安(92,466辆),第17的小鹏(81,011辆),第18的哪吒(76,235辆)以及第20的长城(75,939辆)。
车型方面,特斯拉Model Y与Model 3两款车型分别以344,928辆和236,518辆的销量位列榜单第一和第三位,五菱宏光MINI EV以244,961辆排名第2。4-10名分别是比亚迪宋PLUS系列(196,875辆),秦PLUS系列(162,610辆),汉系列(122,518辆),大众ID.4(82,632辆),比亚迪海豚(79,151辆),元PLUS(74,258辆),以及理想ONE(70,826辆)。
4. 蔚来ET5内饰实拍官图发布
9月2日,蔚来汽车发布了新车型——ET5的内饰实拍官图。
新车提供苔原绿、琥珀橙、电驭紫、科技黑、极速灰和金沙米共6种内饰配色可选。
ET5将于9月9日开启锁单,预计9月30日起开启交付。
自动驾驶
1.小米首款车型将搭载禾赛激光雷达
9月2日,据《晚点 Auto》报道,小米的首款车型已确定激光雷达供应商为禾赛科技,这款轿车的售价上限超过30万元。
该车型的具体激光雷达配置是以1颗禾赛混合固态雷达AT128为主雷达,以数颗禾赛全固态雷达作为补盲雷达。
AT128是禾赛专门为ADAS前装量产车打造的车规级半固态远距激光雷达。截至目前,AT128的官宣定点包括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厂商旗下的多款车型,并已在今年开始大规模量产和交付。
2.一汽将采用寒武纪自动驾驶芯片
9月2日,据《晚点 Auto》报道,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寒武纪行歌已与一汽达成合作,其第一款自动驾驶芯片已经流片,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之后会搭载到一汽某自主品牌的车型上。
寒武纪行歌成立于2021年1月,是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的全资子公司。2021年7月,寒武纪宣布进军车载智能芯片领域,并为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引入投资者。
今年3月,王平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2年会上表示,寒武纪行歌今明两年将有两款芯片正式发布,其中一款针对L4市场,另一款面向L2+市场。
前者的算力超过400TOPS,CPU最大算力超300KDMIPS,采用7nm工艺,独立安全岛设计,支持车端训练;后者最大算力16Tops,单颗SOC实现行泊一体功能,并可采用自然散热,推动自动驾驶系统向8-10万元的入门级车型覆盖。
《晚点 Auto》援引接近寒武纪行歌人士提供的消息称,除了一汽,寒武纪行歌还在努力扩展其他客户,第一批目标客户是国内的传统主机厂。
3.轻舟智航搭载禾赛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
9月1日,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发布消息称,公司于今年5月发布的前装量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BQ V4搭载了禾赛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
轻舟智航介绍称,这套方案支持1-5个激光雷达,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需求来做裁剪。
7月8日,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曾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轻舟智航可以用一款量产车的成本,将城市NOA做到L4级别的体验。
今年5月,轻舟智航发布了最新一代车规级前装量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BQ V4,该方案分为标配版、加强版、旗舰版等多种版本,以最少1颗激光雷达即可实现城市NOA,最多支持5颗激光雷达。
4.DeepWay·深向星辰B样车下线
9月2日,DeepWay·深向星辰B样车在江苏盐城工厂下线。
DeepWay表示,公司将智慧线控底盘技术应用于商用车制造领域,使得车辆响应速度及控制精度均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自建团队同时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的制造模式,打造出全新的车辆EE架构。
此外,DeepWay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底部换电模式,使车辆的有效载货空间提升了10.68立方米。在电池研发方面,DeepWay与电池供应商联合研发,将系统能量密度由100Wh/kg提升至130Wh/kg。车辆采用分布式电驱动桥,满载巡航时可将多个电机冗余使用,将能量利用率提高3%-5%,且有效延长了电驱桥的使用寿命。
DeepWay称,按照其研发规划,预计2022年底开始小批量试制交付。2023年6月将开启规模量产,截至2023年底将在市场投放1,000台智能新能源重卡。
电动化
1.中国移动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9月1日,据宁德时代官方消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零碳数据中心建设、分布式储能与电网智能协同、备储一体化智能锂电池及运营管控平台开发、虚拟电厂建设运营、新一代通信业务、工业互联网智能应用、跨国业务连接、泛行业生态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
宁德时代和中国移动曾多次开展技术合作。在中国移动等伙伴的技术支持下,宁德时代已建成全国覆盖面积最大的5G企业专网,总覆盖面积超500万平方米,横跨福建、江苏、四川等六个省份、七大基地。
2.LG新能源与通用合资电池厂正式生产
9月1日,据外媒报道,通用汽车和LG新能源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23亿美元的合资电池生产厂已经开始生产。
据悉,LG和通用汽车的电池合资企业Ultium Cells俄亥俄工厂8月竣工,9月开始全面投产。该厂占地280万平方英尺,是合资企业计划中在美国建设的四座工厂中的第一座,其他三座分别位于田纳西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
俄亥俄州工厂的年产能为30 GWh,员工人数超过800人。公司表示,正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厂的利用率,可扩大到每年40GWh的产能规模,计划雇用1300多名员工。
此前,美国能源部计划向Ultium Cells LLC提供25亿美元贷款,帮助其建设三座电池厂。
3.赣锋锂业携富临精工建年产20万吨磷酸二氢锂项目
9月1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公司近日与富临精工签署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关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在锂盐产品供应、磷酸铁锂正极产品供应、产业投资及项目运营、新型锂盐领域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公告称,双方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其中,赣锋锂业拟出资400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40%的股权;富临精工拟出资600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60%的股权。
据了解,该合资公司技术路径为通过硫酸锂直接制备磷酸二氢锂,年产能将达20万吨,拟分期实施,一期产能3万吨/年,后期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
4.采埃孚800V电驱动桥杭州下线
9月2日,据采埃孚官方消息,其800伏电驱动桥产品在杭州萧山正式下线。此次下线的800伏碳化硅电驱动桥项目由采埃孚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位于上海的本土团队领导开发。
采埃孚杭州项目总投资约3亿美元,一期已建成加工和装配生产线三条,年产40万套车桥传动系统和减速器齿轮组;新投产的二期工程主要生产800伏电驱动桥总成,包括发卡式同步电机定子和转子生产线、高度集成化的电驱动桥装配线以及全自动下线检测设备,产能将达20万套/年。
5.臻驱科技完成C轮融资
9月2日,臻驱科技官方宣布完成C轮股权融资。本轮融资由君桐资本、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老股东君联资本继续追加投资份额。
本轮融资主要将用于臻驱科技IGBT/SiC功率模块封装产线建设落地,电驱动产品快速起量的运营资金补充, 以及最新一代碳化硅功率模块及电控产品研发。
臻驱科技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国产功率半导体模块及高性能电驱动系统的正向开发与生产。由臻驱正向开发的多款高性能IGBT功率模块及主驱双电机控制器产品已搭载于多家主机厂数款混动车型。
数字化
1.英伟达被允许在明年9月前履行A100及H100订单
9月2日,就美国政府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顶级AI芯片的消息,英伟达披露最新进展称,公司已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可在2023年3月前继续向美国客户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提供A100,并可在2023年9月前继续履行A100和H100的订单。
据悉,根据最新声名,英伟达从美国政府获得的授权包括三点:
授权英伟达继续开发H100芯片所需的出口、再出口和国内转移; 授权英伟达在2023年3月1日前进行必要的出口,以向A100的美国客户提供支持; 授权英伟达在2023年9月1日之前通过其香港办事处履行A100和H100订单和物流。
2.理想汽车VR眼镜外观专利获授权
9月2日,据天眼查APP显示,理想汽车关联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VR眼镜”“指环”两项外观专利获得授权。
摘要显示,VR眼镜为用于实现虚拟现实(VR)的可穿戴式智能电子产品,指环用于调节控制VR眼镜,两专利设计要点均在于形状。
企业·财经
1.特斯拉游说加拿大政府加快在该国建厂
9月1日,据加拿大媒体Electric Autonomy Canada报道,特斯拉8月12日公布的游说登记文件显示,特斯拉在过去六个月内与加拿大联邦政府进行了四次沟通。特斯拉正在游说加拿大政府加快在该国建造工厂的许可程序。
该媒体报道称,8月上旬,特斯拉的高管访问了位于安大略省Sudbury的淡水河谷加拿大公司,消息人士称,这次访问是特斯拉在安大略和魁北克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选址考察任务的一部分,目的是寻找潜在的制造基地。
解读:关于特斯拉要在加拿大建厂,伊隆·马斯克曾在6月份的特斯拉全员会议上表示,“我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工厂选址,但正考虑在全北美更大范围内进行选址,其中包括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国。”
此后在8月4日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表示,会于今年晚些时候宣布新工厂的选址,由于他自己是“半个加拿大人”,所以加拿大可能会成为选址地。
9月1日,美国媒体teslarati引用特斯拉招聘信息称,特斯拉正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招聘大批量招聘人员(High-Volume Recruiters),特斯拉的招聘页面显示其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工厂、德国工厂等拥有相同的招聘岗位,这或许意味着特斯拉正筹备在加拿大建厂。
特斯拉之所以考虑在加拿大建厂,可能与当地正在聚集的电池材料供应链相关。
此前的5月6日,淡水河谷发布消息称,已与特斯拉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将由淡水河谷加拿大运营区向美国特斯拉供应一级镍产品。
7月18日,正极材料厂商优美科称,计划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立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工厂。工厂将在2023年动工开建,2025年底投入运营。工厂的产能预计在2030年底前实现为大约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材料。
8月23日,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已同加拿大多家企业签署协议,确保获得用于电池生产的镍、钴和锂等原材料供应。大众汽车电池业务的子公司PowerCo为此或将在加拿大投资数十亿欧元。
除了正极材料,加拿大还拥有负极所需的石墨材料,加拿大石墨公司Nouveau Monde Graphite在魁北克省的Saint-Michel-des-Saints拥有Matawinie项目,该公司认为自己正坐拥北美最大的石墨矿床。
2.保时捷计划聘用前奔驰CTO
9月1日,保时捷宣布Sajjad Khan加入执行董事会,主要关注汽车IT方向,目前还未确定Khan的履任时间。
保时捷称Khan是国际公认的汽车智能软件开发专家。Khan此前曾在梅赛德斯-奔驰工作了六年多,直到2021年,最近的经历是担任梅赛德斯-奔驰CTO,负责CASE(连接、自动驾驶、共享化及电气化)领域的发展。更早之前,Khan曾在宝马集团、麦格纳等公司工作。
3.巴菲特旗下公司再减持比亚迪171.6万股H股
9月1日,港交所公告显示,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再减持171.6万股比亚迪港股股份,每股均价262.72港元,价值约4.5亿港元。交易完成后,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比亚迪港股剩余约2.07亿股,在比亚迪H股的持股比例降至18.87%。
此前的8月30日,港交所文件披露了伯克希尔·哈撒韦首次减持比亚迪,根据公告披露以及比亚迪半年报推算,伯克希尔·哈撒韦在7-8月间累计减持了628.1万股比亚迪股票。
1. 8月销量:蔚来10,677辆、小鹏9,578辆、理想4,571辆
2.Elektrobit加入Eclipse基金会软件定义车辆(SDV)工作组
如何获得《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